在瞬息万变的加密世界里,潮流比你喊一声 "to the moon" 还要快。眼下,很多公司都在争相挖角顶级加密创作者加入团队。但这种招聘狂潮从商业角度看真的明智吗?我们来拆解一下,尤其是在社区和炒作占主导地位的 meme 代币项目里。
这股热潮起源于 X(前 Twitter)上 @Lamboland_ 的一条发人深省的帖子,指出了对加密创作者的“抢地盘”。他们强调,创作者确实能为项目带来巨大价值,但关键在于适当的激励和明确的角色分工。因为害怕错失良机(FOMO)而仓促招聘,可能得不到团队期望的结果;相反,经过深思熟虑的招聘往往更有回报。
对于不熟悉该术语的人,"+EV" 在这里指的是“正的期望值(positive expected value)”——也就是潜在上行是否值得所投入的成本?在 meme 代币领域,病毒式传播和社区互动往往决定成败,创作者就像火箭燃料。他们制作梗图、主持 Spaces、构建叙事,吸引持币者并提升流动性。想想创作者如何通过巧妙内容把 Dogecoin 或者 Solana 上的一些新代币推向聚光灯。
但问题在于:并非所有招聘都是等价的。正如一条回复引用 Red Adair 所说:“如果你觉得雇佣专业人士很贵,那等你雇了一个业余的再看。”回复里观点不一:有些创作者当过出色的顾问,推动了增长;而当激励不一致时,也有人把项目带偏。对于那些靠 presales 或首发融资宽裕的 meme 团队来说,把钱砸向大牌创作者诱惑很大。但若没有明确目标——比如与里程碑挂钩的内容日历,或是分期归属的股权/代币——这种做法可能只是烧钱。
以 meme 代币为例。像 PEPE 或 SHIB 这样的项目靠有机热度生存。你雇了一个与社区幽默感或价值观不合的创作者?那就是断裂的开始。聪明的团队会寻找在类似细分领域有成功经验的创作者,比如那些围绕趣味性、讽刺内容建立起受众的人。通过设定基于绩效的奖励来对齐激励,例如根据互动指标或市值增长解锁代币奖励。
从商业视角看,这一趋势让人联想到过去的加密潮流——还记得 2021 年的顾问泛滥吗?许多项目堆满了“顾问”,但除了名号外贡献甚微,最后资金消耗殆尽。如今创作者更多地担任社区经理或增长负责人等更实际的角色,赌注也更高。讨论的共识是:稳健且循序渐进的招聘胜过一时狂热。随着项目成熟再扩充团队,确保每一位新成员都像拼图的一块契合。
如果你是关注 meme 代币的区块链从业者,这提醒你要可持续地构建。优先招募那些理解 meme 背后技术的人——比如 smart contract basics 或 liquidity pools——以便在教育和互动时不误导社区。像 Dune Analytics 这样的工具可以帮你追踪某位创作者对过往项目的实际影响。
归根结底,如果执行得当,创作者招聘浪潮有可能为 meme 代币带来创新的加速。但被 FOMO 主导的决策?它们更可能催生另一个“rug pull”故事。保持谨慎,对齐激励,你的项目才有望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