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这个节奏飞快的世界里,很容易被炒作带偏。但如果我们慢下来,用投资传奇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那些永恒智慧来审视呢?他们的理念很简单:以公道的价格拥有优秀的企业。根据 X 上 @QwQiao 的一条近期推文,当你用这个视角看加密资产时,合格的很少。
@QwQiao 先指出,交易所并非看起来的金蛋母鸡。确实,它们处理着巨量交易,但它们高度可替代——把它们想象成商品化的服务。一旦一个交易所达到一定规模,来自网络效应的优势(比如更多用户吸引更多流动性)就会开始减弱。就像一家咖啡店可能在某个社区占据主导,但在大城市里,竞争激烈,顾客忠诚度容易改变。
接下来是可编程区块链,像以太坊(Ethereum)或 Solana 这样的技术基础,让开发者在其上构建应用。这听起来很有创新性,但 @QwQiao 认为它们并不拥有自己的分发渠道——也就是说,它们依赖他人带来用户和活动。从现金流角度看,大多数被高估了。这里的现金流指的是扣除开支后实际产生的钱,在加密领域通常与交易或智能合约产生的手续费相关。如果炒作消退,价值也会随之下降。
借贷协议也被提到。它们是去中心化平台,你可以在上面借贷加密资产,赚取利息。这是一门“lindy”生意——意味着它经得起时间考验,因为借贷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人们想知道自己的资金是否安全。但细看数据,你会发现它具有周期性:市场火热时繁荣,不热时萧条。并不是巴菲特所喜欢的那种稳定、可预测的回报。
甚至稳定币巨头 Tether 也受到审视。假设它有自己的代币,它或许可以入围,因为它庞大的网络效应(每个人都用 USDT 进行交易)和品牌信任。但它的收入与利率挂钩——利率高时,它从储备中赚得更多;利率低时,则赚得更少。这并不是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护城河。
那么还剩下什么?竟然是比特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巴菲特曾称它为“老鼠药的平方”,但 @QwQiao 则反过来解读。BTC 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因为其总量被限定在 2100 万枚,减半机制确保新增供应(即“分母”)趋向于零。它被定位为数字黄金,这一叙事坚实且不易动摇。与实物黄金的市值相比,比特币可能被低估了大约 10 倍。这为长期持有提供了有力理由。
这一观点在加密社区引起共鸣,催生了许多回复,比如 @bearonskates 质疑 BTC 的价格波动是否会平息到真正像黄金那样。还有像 @Rohitdefi 的人指出,加密不仅仅是企业——它是货币网络,传统视角可能会忽视这一点。
对于梗币爱好者来说,这提醒我们:尽管有趣且易于传播,大多数梗币缺乏巴菲特会认可的基本面。但比特币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强大叙事如何创造真实价值。如果你在这个领域构建项目或进行投资,考虑是什么让你的项目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这可能正是你在这个狂野市场中所需要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