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renew
AI 跟随加密的脚步:当投机在技术转向中成为治理

AI 跟随加密的脚步:当投机在技术转向中成为治理

在节奏飞快的科技与区块链世界里,趋势常常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重演。Meme Insider 注意到 @0xkyle__ 在 X(前 Twitter)上的一条帖子,转发并扩展了 @kylascan 的观点,指出当前的 AI 热潮与过去的加密周期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该线程探讨了为什么 AI 可能会走向社交媒体模式——就像当年加密项目在热度消退时所做的转向。对 meme 代币领域的人来说,这尤其相关——毕竟,meme 的生命力来自社区、投机和社交互动。

帖子中有张图对四个关键点做了有力拆解,值得细看:

kylascan 对 AI 花费、社交媒体模式、成熟度问题和技术转向模式的四点洞见

我们来剖析这些想法,并看看它们如何与 meme 代币生态相连。

没有明确需求的 AI 成本高得离谱

首先,AI 开发极其昂贵——数十亿美元被投入到训练 frontier 模型,比如 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但实际上,真正为这些服务付费的用户只占极小一部分。有些公司甚至放弃自建社交产品,因为从零开始做一个社交平台意味着它们在通过流量、数据和广告来弥补那些巨额扩展成本。

这让人想起早期的区块链项目。还记得那些在技术上大手大脚但用户根本没跟上的加密创业公司吗?meme 代币则另辟蹊径,通过在 X 或 Telegram 等平台上的低成本病毒式传播来撬动流量。根本不需要数十亿美元的训练费——只要一个搞笑的点子和一个热情的社群就够了。

社交媒体作为无奈之举

第二点指出社交媒体常常是“最后手段”的变现策略。大科技并不总能靠软件授权、订阅或企业工具盈利,于是它们回到注意力经济:用户无休止地滑动,广告主付钱,但这并非无争议。调查显示近一半青少年认为社交媒体对同龄人有害,像 John Burn Murdoch 这样的专家甚至认为我们已经过了“社交媒体巅峰”。

在加密领域,我们也见过类似情况。当直接营收枯竭时,项目就把“社区建设”当成一个时髦词来拉动参与。meme 代币则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它们从社交热潮中诞生,投机不仅是副产品,而是核心的治理机制。持有者用买卖行为“投票”,通过交易维系叙事,而不是靠复杂的应用。

AI 的成熟度差距:供给快于应用需求

第三点指出 AI 存在成熟度问题。能力的爆炸性增长比实际可用场景快得多,经济体系还没跟上。这会导致噱头多于实质,且伴随滥用风险。尽管技术令人印象深刻,但它需要政策和治理来把能量导向生产性用途。

听起来是否很熟悉?加密在“西部牛仔”时代也走过这条路——DeFi、NFTs 等创新泛滥,但真实世界的用例滞后。尽管经常被视为纯投机,meme coin 已逐渐演变成推动文化传播的现象体,进而推动采用。例如 Dogecoin 或 Shiba Inu:它们作为玩笑出发,却建立起了庞大的社区,影响力延伸到慈善活动和区块链认知的提升。

映射加密的后期转向

最后,这种模式呼应了技术后期的转向。在加密领域,当投机收益放缓时,项目会重新包装成“community”和“social”。Web3 看到许多实用性坍塌成“metaverse”营销(想想那些一夜之间改名的公司)。如今,AI 趋向社交平台以维持投资者的兴趣和叙事的热度。

对 meme 代币的创作者和持有者来说,这就是一本教科书。投机在我们的世界里确实就是治理——价格反映社群情绪,社交媒体维持火力互相喂养。随着 AI 与区块链的交汇(比如 AI 驱动的 meme 生成器或链上 agent),我们可能会看到混合模式:meme 推动 AI 采用,反之亦然。

该线程引发了诸多回复,比如 @DeFi_Banana 的 “Speculation IS governance, lol” 和 @axylon_ 的 “We don’t vote anymore - we long or short”,突显出交易如何成为加密领域的新决策工具。就连 @VelinusSage 也提到需要更好的 AI 筛选层,暗示未来的创新方向。

在 Meme Insider,我们把这看作对区块链从业者的一个警钟。无论你是在发起下一波病毒式 meme,还是在构建 AI 集成的 dApps,都应把注意力放在可持续的社群参与上,而不是短暂的炒作。在 X 上深入阅读相关讨论:X,并持续关注我们带来的更多洞见,帮助你在 meme 代币领域更上一层楼。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