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renew
避免牛顿式交易:2025年给Meme Coin投资者的教训

避免牛顿式交易:2025年给Meme Coin投资者的教训

在快速变化的加密世界里,尤其是那些仅靠炒作就能暴涨的meme代币,择时市场感觉像一场高风险的游戏。最近一条来自 DeFi 专家 Ignas 的推文在加密推特(Crypto Twitter,简称 CT)上掀起了不少讨论,他巧妙地把当代交易者的行为和历史上最聪明的人之一因贪婪与从众心理而受挫的故事联系了起来。

Ignas 指出,CT 上很多人都在讨论近期套现的计划,但如果他们上演一出“Newton Trade”怎么办?也就是在未来几个月卖出,眼看市场继续狂涨,然后被强烈的 FOMO(害怕错过)折磨,在更高点回归,最后在 2026 年中后期市场暴跌时被狠狠打击。这是一个直接从 18 世纪搬来的警示故事。

历史连结:牛顿的南海失误

艾萨克·牛顿不只是那个被苹果砸到然后推导出万有引力的人——他一开始也是个精明的投资者。18 世纪早期,南海公司在英格兰是当时的热门标的,承诺从南美贸易中带来巨额财富。股票在如今被称为南海泡沫的狂潮中暴涨,这也是最早期的大型股市泡沫之一。

牛顿早早入场,卖出获得了可观利润,也为自己感到得意。但随后他的朋友们在价格继续上涨时不断套现,贪欲上来了,他在高峰时回补,结果在 1720 年泡沫破灭时损失惨重。传说他曾说过:“我能计算天体的运动,但无法计算人心的疯狂。”

说明牛顿在南海公司投资时间线的图表,显示他最初获利、再入场和最终亏损的过程

这张图由 PaperImperium 在引用推文中分享,一针见血:牛顿的财富像那颗著名的苹果一样“重重坠地”。它强调了即便是天才也会成为情绪化交易的牺牲品。

为什么这对 Meme 代币交易者有现实意义

像 DOGE、PEPE,或最近在 Solana 上的那个拉盘,本质上就是现代版本的南海泡沫的放大版。它们更多由社区炒作、病毒式推文和名人背书驱动,而非基本面。在我们看到的 2025 年这样的大牛市里,比特币不断创高点,山寨币跟进,早早卖出以锁定利润的诱惑很大。

但正如 Ignas 所警告的,如果你太早退出而派对还在继续,FOMO 会非常残酷。我们以前见过太多类似情形:交易者在 10 倍时卖出他们的 meme 持仓,却眼睁睁看着它们涨到 100 倍,然后在被 rug pull(地毯抽走)之前又追高回场。对那条推文的回复也有共鸣——有人承认对过往周期有创伤后应激,建议逐步把利润换成 Bitcoin,或者开玩笑地说永远不卖(但总是在买更多)。

有一条回复精准地概括了氛围:“CT 从来、从来没有一次能叫顶。这次也不会。”另一条建议把注意力放在 Bitcoin 主导度降到低 50% 或高 40% 时,那才是真正的周期结束信号,而不是凭直觉下判断。

在 Meme 世界躲避牛顿陷阱的建议

那么,怎样避免在 meme 代币领域成为下一个牛顿?这里有一些直白的策略:

  • Dollar-Cost Average Out:不要一次性清仓,随着价格上涨分批卖出。这样你能锁定利润,同时不会完全错过后续上涨。

  • 设定明确规则:事先决定触发卖出的条件——比如达到某个盈利倍数或某些技术指标。无论 CT 上有多热闹,都要坚持执行。

  • 明智分散:把部分收益轮换为更稳的资产,比如 Bitcoin 或 ETH。meme 币很有趣,但波动性非常大(AF)。

  • 注意心理因素:把 FOMO 和贪婪视为敌人。记录你的交易以发现那些情绪战胜理性的模式。

  • 保持信息灵通:关注像 Ignas 这样的 DeFi 资深人士,在噪音中寻找有分寸的观点。记住,meme 代币靠叙事生存——关注社区情绪,但别被裹挟。

归根结底,牛顿交易提醒我们,聪明并不足以战胜市场的疯狂。无论你是在做 meme 币快进快出,还是在耕作 DeFi 收益,冷静的头脑和稳健的计划都是防止历史重演的最好武器。你怎么看——打算近期卖出,还是继续乘风破浪?在评论里分享你的想法!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