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变化的区块链世界里,meme 代币依赖速度和低成本生存,一条最近的推文引发了关于以太坊 Layer 2(L2)解决方案真实价值的讨论。如果你关注在 Base 上热闹的 meme 币,这可能能解释为什么手续费如此便宜——以及这种模式是否可持续。
那条拆解 Base 成本的病毒式推文
Monad 与 Category 的联合创始人 James Hunsaker 在 X 上发了一条发人深省的帖子,指出了一些关于被广泛认为是以太坊最成功 L2 的 Base 的惊人数字。他指出,Base 为了利用以太坊的安全性,大约每天支付 4,000 美元 —— 或年约 150 万美元。把这个数字放到以太坊 4,600 亿美元的市值上看,折合约 0.03 个基点(bps)。这就像为顶级防护付出少量零头。
Hunsaker 的观点是?L2 的路线图让以太坊爱好者(常被称为“maxis”以表他们的铁杆支持)几乎是以极低成本把网络的对齐和安全性“送出去了”。他认为,以太坊应该优先直接扩展它的 Layer 1(L1)。作为背景,L1 是像以太坊本身那样的基础区块链层,用于最终结算,而 L2 则是附加层,在主链外处理交易以提升速度和降低费用,再将其打包回 L1 以获得安全性。
这条推文引用了以太坊研究员 Dankrad Feist 的观点,他强调应根据项目是否与以太坊核心(比如 DeFi)竞争、是否共享技术、或是否将价值回流到 ETH 来评估项目,而不是仅仅依据它们是 L1 还是 L2 来贴标签。你可以查看 X 上的原始线程 以获取完整语境。
这对 Meme 代币爱好者为何重要
Meme 代币——那些通常受互联网文化启发、由社区驱动的有趣币种——在像 Base 这样的平台上爆发式增长。想想像 Brett 或 Toshi 这样的热门品种:Base 的低费用和快速交易使其成为不想被 gas 费压垮的交易者的热点。但 Hunsaker 的观点提出了疑问:如果 Base 以极低代价获得了以太坊经过实战检验的安全性,那么 L2 模式是否低估了以太坊带来的价值?
简单来说,像 Base 这样的 L2 使用以太坊来保证“data availability”(DA),确保交易数据被发布到主链并可验证,从而继承 L1 的安全性而无需把所有东西都放在 L1 上。然而,在成本如此之低的情况下,以太坊并没有从 L2 活动中捕获到太多价值。对于 meme 代币交易者,这短期内可能意味着继续享受便宜的手续费,但也可能意味着风险:如果 L2 们逐渐远离以太坊生态,情况可能会变坏。如果更多 L2 选择替代的 DA 层(比如 Celestia 或其他方案),以太坊可能会看到更少的收入——正如一条回复所指出的,可能有 85%–90% 的价值流向别处。
另一方面,这场辩论也突出了像 Monad 这样的项目:它是一个专注于高性能扩展并采用并行执行的 L1,可能为寻求速度而不想叠层的 meme 生态提供直接替代方案。
社区反应与未来修复方案
这条推文引发了热烈讨论,超过 30 条回复。一些用户,比如来自 Arbitrum 的 A.J. Warner,建议以太坊应该直接对其服务收取更高费用。也有人指出像 EIP-7918 这样的即将到来的升级(可在 以太坊的 EIP 网站 查看),该提案旨在将用于 DA 的 blob fees 与执行成本挂钩,可能会提高收入。
有人提到 pre-blob 时代的成本略高,但与以太坊的规模相比仍然微不足道。Sei Labs 的 Jay 认为,即便有更多 DA 容量,以太坊的收入也可能不会大幅上升,因为更便宜的价格会推动使用量增长。与此同时,也有人批评某些 L2 在可用性上依赖像 AWS 这样的集中化设置,并以某种奇怪的方式将其与以太坊的安全性结合。
总体来看,这场讨论凸显了加密领域的一个张力点:在可扩展性与价值捕获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对于追逐下一波 meme 爆发的区块链从业者来说,这是一个提醒:要超越炒作,理解支撑你交易的技术栈。
随着 meme 代币的持续演化,关注这些扩展性辩论能帮助你发现生态中的机会或风险。想了解技术新闻如何与你喜爱的代币交汇,敬请关注 Meme Insider 获取更多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