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renew
加密市场抢着回购与销毁:给迷因代币投资者的传统金融启示

加密市场抢着回购与销毁:给迷因代币投资者的传统金融启示

在高速发展的加密世界,尤其是迷因代币领域,收入管理常常走上一条与传统金融截然不同的路径。Solana 生态中的知名人物、Frictionless Capital 与 MonkeDAO 的联合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 Solana Legend 最近的一条推文,用幽默又有洞察力的方式凸显了这一鲜明对比。

他指出:“在传统金融中,只有当你认为无法把钱再投资以获得比投资者更高的回报时才会发放股息,或者当你认为股票被严重低估时才会回购。而在加密领域,人们一有收入就去做 buybacks 或 burns lol。”

对于关注 Solana 等区块链上迷因代币的人来说,这一观察有很强的共鸣:许多项目几乎在有了收入后立刻宣布回购或销毁。但为什么会这么着急?迷因代币爱好者又能从传统金融原则中学到哪些东西,以做出更聪明的投资决定?

理解加密领域的回购与销毁

先把术语解释清楚,方便新手理解。在加密领域,回购(buyback)指项目用其收入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自己的代币,通常目的是减少流通量并可能推高价格。销毁(burn)则是把代币永久移出流通,比如发送到一个无法取回的地址。两者在迷因币中很流行,因为它们制造出通缩压力,可以激发社区热度并推动短期价值上升。

以 Solana 上流行的迷因代币为例,比如 MonkeDAO 生态内的代币,或像 BONK、WIF 这样的项目。这些项目经常通过交易费用、NFT 销售或合作产生收入。与其把钱再投入开发或扩张,它们更倾向于通过销毁来即时奖励持币者。这有点像立刻把蛋糕分给大家,保持氛围热烈并放大 FOMO(害怕错过)的感觉。

传统金融视角

相比之下,传统金融对股息和股票回购更为谨慎。股息是将利润分配给股东,但像 Apple 或 Amazon 这样的公司,只有在确信无法找到更好的内部资金使用方式时才会派发股息——比如研发、并购或扩大运营。只有当管理层认为股票被低估时,才会进行回购,本质上是在押注未来增长。

这种纪律性源于受托责任,即最大化长期股东价值。将利润再投资可以随着时间复利回报,把一家好公司变成伟大公司。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经典例子;它避免派发股息,更倾向于将资本配置到能产生最高回报的地方。

为什么加密项目会急着回购与销毁

那么,为什么加密,特别是迷因代币世界,会颠倒这一做法?有几个显著原因:

  • 社区驱动的热度:迷因代币依赖社交动力。宣布销毁或回购会在 X(前称 Twitter)等平台上制造话题,吸引新买家并推高价格。在注意力稀缺的市场中,这是快速见效的手段。

  • 缺乏监管:与上市公司不同,加密项目自由度更大。这既可能导致冲动决策,也允许创新的代币经济设计去奖励早期采用者。

  • Tokenomics 设计:许多迷因币从一开始就内嵌通缩机制。像 Shiba Inu 这样的项目普及了销毁机制,部分费用自动减少供应,形成自循环的炒作机器。

  • 短期导向:在波动巨大的市场中,创始人可能更优先考虑立即的价值回报,以维持流动性和社区忠诚,而非长期可持续性。

然而,这种做法并非没有风险。过度依赖销毁可能意味着缺乏创新的增长策略,一旦初始热度消退,可能导致停滞不前。

对迷因代币投资者的影响

对于区块链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