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的狂野世界里,像 $DOGE 或 $PEPE 这样的 meme 代币可以在数小时内从默默无闻飙升为家喻户晓的名字,Imran Khan (@lmrankhan) 的一条推文就像激光般切穿噪音。发布于 2025 年 9 月 13 日,它提醒我们为什么很多人在这个领域对产品-市场匹配和增长(traction)的判断常常出错。他写道:“人们经常误判加密领域的产品-市场匹配和增长。”确实,一针见血。
简单分解一下:在传统科技领域,获得增长通常意味着埋头做用户获取、A/B 测试,或者侥幸做出一次病毒式营销。可在加密世界里?完全是另一种生物。把一个产品打磨到位——无论是有趣的、实用的还是让人上瘾的——再加入投机元素,砰的一声。你不仅是在增长;你在爆发。
这里的投机不是阴暗的副业;它是火箭燃料。把它看作内置的炒作:用户不仅仅是在使用你的应用,他们在押注它。这就产生了市场中的“反身性”(reflexivity)——这个概念由投资人 George Soros 流行开来。通俗点说,就是人们的信念和行动相互加强,放大现实。你的应用代币上涨,是因为用户相信它会涨,这又吸引更多用户来推动它更猛地上涨。转眼间,少数早期采用者就能在一夜之间变成成千上万的人。
Imran 说得很精准:“投机创造了所需的反身性,这意味着任何设计良好的加密消费级应用都可以快速扩展,并立即赚取数百万。”我们说的是现实世界的例子,比如在几天而非几年内达到临界点的 social-fi 平台或 play-to-earn 游戏。在像 Meme Insider 这样追踪 meme 代币脉动的网站上,这一点感受尤深。Meme coin 恰恰靠的就是这种纯粹、无掺杂的投机,加上社区氛围和病毒式模因的包裹。
举个例子:对 Imran 推文的一条回复来自 @CryptoDaddi,配了一张绝妙的模因,模仿《华尔街之狼》的 Jordan Belfort,上面大喊“market buy buy $ORGO”,正值旧金山 AI 初创公司上链的热议。$ORGO?那是一个新出的 meme 代币,连接了 AI 与加密的交叉点,完美体现了投机如何搭桥两种炒作世界。这些不只是玩笑;它们是伪装成模因的流动性事件,比你喊“to the moon”还快地吸引开发者和用户。
但 Imran 不止于解析机制——他拉开视角看更大的图景。“新的人才会看到这一点并转而把加密纳入他们的工作。下一波向加密迁移的人才潮即将到来。”说得没错。我们已经见证了几波潮流:2021 年热潮时,Web2 工程师纷纷涌入 DeFi;2022 年,艺术家们在铸造 NFTs。现在呢?是 AI 大牛和消费类应用的构建者开始盯着区块链,寻求那种投机上的优势。何必在增长缓慢的 SaaS 创业上苦熬,当你可以推出一个 token-gated 的社交应用,在一周内看到 10 倍的增长?
在 Meme Insider,我们致力于为区块链从业者揭开这些现象的面纱。不管你是琢磨 Solana 智能合约的开发者,还是在找下一个 $ORGO 的交易者,理解反身性就是你的超能力。它解释了为什么 meme 代币不是“仅仅是玩笑”——它们是病毒式经济学的高级课。
对那条推文的回复也回荡着同样的能量。@excelhtf 写道:“‘我能从中赚钱’ 是一个强大的杠杆。”阿门。@0xsmick 则警告说:如果产品糟糕,投机很快会熄火,但 Imran 回应道:“打造人们会用的产品,投机会持续。”那就是圣杯——效用遇上上行空间。
进入 2025 年末,睁大眼睛。随着 AI 集成越发升温,以及像 Believe App 这样的消费类加密应用(有回复称其是这种反身性机制的跳板)开始热起来,人才的闸门正在缓缓开启。如果你在科技圈,为什么不试探性地涉足一下?下一次的人才迁移不是要来——它已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