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变化的加密世界里,叙事可以像野火般蔓延。最近热议的一种说法是 $HYPE——Hyperliquid 的原生代币,一个运行在自有 Layer-1 区块链上的前沿去中心化永续合约交易所——被“过度持有”。但来自 DeFi 圈颇有影响力的声音 @defi_monk 最近的一篇帖子表明,事实远非如此。我们来拆解他要点,看看为什么 $HYPE 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Defi_monk 一开始就正面反驳“过度持有”这一说法,并用链上分布数据支撑他的观点。对不熟悉该术语的人来说,链上数据指的是区块链上公开透明的记录,显示代币如何在钱包间持有和流动。他指出,尽管 X(前称 Twitter)上一些声音很大、很活跃的社区可能让人觉得人人都在囤 $HYPE,但现实并非如此。以他的非官方观察为例,当他向 Hyperliquid 核心生态圈(通常被称为 “.hls” 或 Hyperliquid 本地人)以外的人群投票时,他们的配比顶多也只是有限持仓。
他强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被动持有者——那些在多轮市场周期里在蓝筹资产如 $BTC、$ETH、$SOL 上积累了大量未实现利润(uPNL)的投资者。这些人坐拥八位数或九位数的收益,但尚未完全转到 $HYPE。别忘了,$HYPE 的流通还不到一年,这会带来税务考量。从已确立资产里套现去买入像 $HYPE 这样的新代币,可能会触发高额资本利得税,这让大资金变得谨慎。
此外,许多早期拿到供应的老玩家(OGs)已经在更高价位把持仓分配给了新进者。这会把所有权转移到成本更高的买家手中,意味着他们在遇到首个下行信号时不太可能抛售。Defi_monk 指出,这些卖家并非典型的 meme coin 快翻玩家;他们是战略性玩家,如果价格诱人回落,他们会再次买入。他特别提到 @ThinkingUSD 是这种低买高卖、再低买回心态的典型例子。
他还反驳了 X 上的信息同温层效应。Hyperliquid 的拥趸在线上声音再大,也不代表更广泛的加密世界已经超额暴露。事实上,与行业巨头相比,该社区“相对小且财力有限”——想想那些持有数十亿 $SOL 的基金和科技亿万富翁,或拥有数百亿美元 $ETH 的大鲸鱼,再加上源源不断的 $BTC 最大派系。这些外生买家(大资金之外)远远碾压当前 $HYPE 持有者基数。
即便是在流动性基金和风投中,涉足 $HYPE 的配置也很保守。大多数基金才刚开始意识到 HIP-3 的影响,HIP-3 是 Hyperliquid 的改进提案 3,可能涉及治理、质押或生态功能的升级,从而增强代币的效用。这些基金的成本基础通常高于散户交易者,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长期持有,而不是短线博弈。
最后,随着像 @Citrini7 甚至 CNBC 这样的主流媒体开始报道 $HYPE,正打开一扇通向庞大新买家群体的大门。这类曝光可能会吸引来自传统金融和零售投资者的新资本,远超当前圈内的参与度。
那么这对 meme 代币爱好者和 DeFi 从业者意味着什么?$HYPE 具备 meme 式的病毒式传播特性,拥有强大的社区和快速的 adoption,同时在永续合约交易方面有真实的技术支撑。如果 defi_monk 说得对,我们仍处于其分布阶段的早期,尚有未被挖掘的流动性池待流入。对于那些构建区块链趋势知识库的人来说,关注 $HYPE 的链上指标和社区情绪,或许能发现下一个重要机会。
查看 原帖 以阅读完整推文并参与讨论。和往常一样,这不是投资建议——请自行研究,保持信息更新,以应对这个不断演进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