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速变化的加密世界里,新一批 Layer 1 (L1) 区块链似乎每隔几周就会冒出来一次。这些基础网络承诺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和新颖的功能,旨在超越像 Ethereum 或 Solana 这样的既有巨头。但普通用户、开发者,甚至 meme token 的创作者真的需要它们吗?X 用户 @bunjil 的一则帖子直截了当地敲响了警钟,正在 Crypto Twitter 引发广泛讨论。
帖子写道:“there is only one singular group of people on earth who need a new L1 and they are the seed investors of the new L1 no one is talking about this.” 完整的线程可以在这里查看:https://x.com/bunjil/status/1992939404437103099。
对于新手来说,简单解释一下。Layer 1 区块链是加密网络的基础层——可以把它想象成所有流量(交易、智能合约和代币)运行的高速公路。像运行在独立链上的 Dogecoin,或在 Solana 上诞生的 Pump.fun 项目等流行 meme tokens,之所以能蓬勃发展,是因为这些 L1 为社区驱动的病毒式资产提供了基础设施。
Bunjil 的观点直指加密领域日益增长的批评核心:市场饱和。在数十个 L1 互相竞争的环境下,再推出一个新链往往看起来不再是为了解决真实问题,而更像是在为早期支持者创造机会。seed investors——那些在项目最早期提供资金的人——最有可能从代币空投、私募销售和推动价格上涨的最初热度中获益。追逐下一个风口的散户可能会因为 FOMO(害怕错过)而冲入,但真正的价值抽取往往发生在高层。
社区反应与讽刺式推广
该线程并未被忽视,回复中有几条为讨论增色。一条来自 @archivas 的回复写道:“the new L1 is archivas, soon fomo。” 这尤其带有讽刺意味,因为 Archivas 确实是一个在 2025 年 11 月上线的全新 L1 区块链。它采用了 Proof-of-Space-and-Time (PoST) 共识机制——一种类似于 Chia 的机制,利用未被使用的硬盘空间而非耗能的挖矿。Archivas 专注于去中心化农业,通过基于存储的验证实现字面意义上的“耕作”。更多详情见他们的 docs。
这条回复本质上是在回应批评同时推广一个新 L1——凸显了炒作循环是如何自我延续的。在 meme token 世界中,这类链的推出可能意味着为投机币提供新的游乐场,但正如 Bunjil 所暗示的,主要受益者很可能是项目的早期投资者。
另一条来自 @levithefirst 的回复则简单写着 “technologia。” 这或许是在点出加密领域的技术过度追求,或者泛指区块链技术本身(“technologia” 在一些语言中意为“技术”)。它强调了那种对“更好”技术无止境追求的现象,这种追求常常掩盖了实际需求。
对 Meme Tokens 和区块链从业者的影响
对于处在 meme token 圈子里的人来说,像 Archivas 这样的新 L1 既是机会也是警示。一方面,它们可能提供新的生态系统和较低的进入门槛,使得快速上线的趣味、病毒式代币更容易捕捉社区想象力。Solana 在 2024 年的 meme 热潮就展示了一个高性能 L1 如何能加速投机和创造力。
另一方面,过多链的碎片化会稀释流动性和关注度。meme tokens 依赖网络效应——要在大众所在的地方出现。如果每个新 L1 都把用户拉向不同方向,可能会出现被遗弃的“鬼链”,项目无人问津,散户持币者成为接盘侠,而种子投资人却早已套现离场。
这一线程触及了更广泛的情绪:加密更需要把精力放在现有基础设施上构建有用的应用,而不是重复发明轮子。对于区块链从业者来说,这也是一个提醒:务必批判性地评估项目——看清热度背后真正受益的是谁。
随着加密格局演进,像 Bunjil 这样的声音帮助社区保持清醒。无论你是 meme token 交易者、DeFi 爱好者,还是对区块链技术好奇,质疑新 L1 的必要性都可能让你躲过下一个 FOMO 陷阱。你怎么看——我们还需要更多的 L1,还是该开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