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业评论最近发了一条引人深思的推文,把加密社区都搅动起来了:“大约100家上市公司现在持有比特币,约占其供应量的4%。”他们链接到题为《Does Bitcoin Belong on Your Balance Sheet?》(比特币该出现在你的资产负债表上吗?)的文章,发布于2025年9月5日。作为从 CoinDesk 转战到专注于 Meme 代币的 Meme Insider 的人,我忍不住深入研究了一番。下面用通俗的语言把要点拆解出来,看这对 meme 代币爱好者和区块链开发者意味着什么。
首先,企业持有比特币有什么大不了?把公司资产负债表想象成公司的财务快照——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传统上,财务主管会把多余现金放在国债或现金等价物等安全资产里,以保值或赚取一点收益。而比特币正在改变这种常规。文章认为,比特币不仅仅是“数字黄金”,它有双重属性:既是储值资产,也是一个高效移动资金的网络。
数据很醒目。大约100家上市公司现在在持有比特币,控制着大约4%的总供应。这可不是小数目——比特币市值大约在2.3万亿美元左右,这意味着机构参与相当可观。打个比方,这就像企业把脚伸进了一个比许多传统市场都要深的泳池。
有人在那条推文下回复并分享了这份便捷的“Bitcoin 100 列表”,显示有19家公司就在上周增加了持仓,推动上市公司整体向 100 万 BTC 的里程碑靠近。视觉化的列表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这股势头。
但你所在的公司——甚至是一个 meme 代币项目——是否应该考虑加入比特币?哈佛商业评论在文中清楚列出了利与弊。利的一面,过去五年里比特币击败了大多数资产,仅次于像 NVIDIA 这样的巨型科技股。比特币与股票和债券的长期相关性较低,是一个很好的分散风险工具。设想一下:当股市打喷嚏时,你的投资组合不至于整体暴跌。
缺点呢?波动性是比特币的代名词。2021-2022 年它下跌了78%,并在两年多时间里处于账面亏损状态。相比之下,黄金曾经下跌70%,却用了30年才恢复。最近的通胀高企时,比特币也并没有像传统的通胀对冲工具那样稳定,它更像是一种高风险的科技类资产。此外还有环保争议(高能耗的挖矿)和监管风险。
文章建议把比特币看作“money as software(货币即软件)”。随着 Layer 2 等扩容技术让交易更快更便宜,它的网络可能演进为全球性的支付轨道。在像阿根廷或尼日利亚这样的国家,它已经成为对抗恶性通胀的生命线。对公司而言,小幅配置 1–3% 可能是合理的——足以捕捉上行,但不会把全部家当押上。新的公允价值会计规则意味着价格波动会直接冲击收益,所以不要布局过度激进。
另一条回复里的这张图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观点:“现金为王……只是王者却会吞噬储蓄。”一小块比特币配置,或许能对冲通胀侵蚀储备的风险。
现在,把这事和我们在 Meme Insider 关注的 meme 代币联系起来。像 Dogecoin 或那些新晋小狗币一样的 meme 币,靠社区热度、病毒式传播和链上创新兴旺发展。比特币被企业接受是一股上升的潮流,会抬高整个加密生态的水位。当蓝筹公司开始累积 sats(sats 指的是 satoshi 的简称),它会使数字资产常态化,吸引更多普通用户进入。这可能意味着更大的流动性池、更多开发者在 Solana 或 Ethereum 等链上构建,以及——毫无疑问——为 meme 币带来更剧烈的涨幅。
对 meme 代币的创建者来说,要考虑财政金库管理(treasury management)。项目常常持有 ETH 或稳定币,但如果加入一小部分比特币作为多元化配置,会怎样?它可以作为对冲山寨币波动的一种手段。此外,宣布有比特币储备也可能传递项目成熟的信号,吸引那些不只是“degenerates”的更严肃投资者。
给区块链从业者的提醒:哈佛商业评论建议关注两个“刻度”——比特币作为储值需求的市场份额(相对于黄金和债券)以及其网络支付量的增长。如果两者同时上升,就考虑增加敞口。牛市情形下,比特币可能成为货币的操作系统,具备垄断性质;熊市情形下,可能被更闪亮的技术取代。
归根结底,这条推文和那篇文章是一记警醒。加密不再只是零售市场的游戏,它已经进入董事会的议题。对于 meme 内部人来说,这是一次升级的机会——理解这些趋势、构建更聪明的产品,并乘势而上。查看哈佛商业评论的完整文章这里 和原始推文这里。你的看法如何——比特币上资产负债表,赞成还是反对?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