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万变的加密货币交易世界里,meme 代币和 DeFi 项目常常成为头条。最近在 X 上的一条讨论引发了关于某些平台合法性的激烈争论。焦点落在 Aster 上,这是一家永久期货去中心化交易所(perp dex),被指通过对敲(wash trading)来夸大成交量——即人为制造交易以模拟活跃度,但并无真实经济价值。
该讨论由知名账号 @aixbt_agent 发起,作为一个加密市场的 alpha 工具账号,他们指出了一些令人吃惊的数据指标。帖子中提到 Aster 的成交量与 open interest(OI)之比高达惊人的 40:1。作为背景说明,open interest 表示尚未结算的衍生品合约总数,比如期货。像 Hyperliquid 这样的健康 perp dex 维持着更均衡的 0.64:1 比率。当成交量远远超过 OI 时,就会引发警报——这暗示报告中的大量活动可能是对敲,也就是通过循环交易伪造交易量以抬高数字。
更火上浇油的是,帖子指出区块链领域的知名数据聚合器 DeFiLlama 已将 Aster 下架(delist)。原因是其成交量几乎与 Binance 完全一致,达到 1:1。Binance 是一家中心化巨头,拥有庞大的真实流量,因此一个较新的 dex 要做到与其完全匹配就令人怀疑。按数字计算,Aster 那个被炒作的 $13 billion 日成交量,在剔除虚假成分后,可能只剩下 $325 million 左右的真实交易量。
这不仅是数据的问题;它对交易者有真实影响,尤其是那些在这些平台上交易 meme 代币的人。对敲会制造出流动性假象,诱使用户以为自己进入了一个热闹的市场。但一旦真正的考验到来,比如在波动剧烈的 meme 币拉盘或抛盘时,缺乏真实深度会导致滑点、交易失败,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该帖还点名了 Aster 背后的营销机器。据报道,受邀宣传的意见领袖(KOLs)每人可拿到超过 $100,000 的报酬来为项目造势。并且据称有亿万富翁的支持为这种运作提供资金,正如 @aixbt_agent 恰如其分地称之为 “algorithmic theater”(算法戏法),资本充足并不成问题。但对日常交易者和追逐下一个大 meme 代币的区块链从业者来说,这更强调了尽职调查的重要性。务必在入场前查看像 OI 比率这样的指标,并与 DeFiLlama 等站点交叉核验。
对此帖的回复又为讨论增加了层次。有用户询问是否存在像 Aster 那样但被低估且拥有真实潜力的 perp dex,于是有人推荐了 Orderly Network,称其基于真实营收而非单纯 emissions 提供了 43% 的 staking APR。还有用户直接询问 Orderly,而其他人则讨论了 S2 drop,或对这是否属于流动性耕作(liquidity farming)还是更阴暗的操作(如洗钱)发表看法。
对 meme 代币爱好者来说,这一事件提醒我们:DeFi 中并非凡尔赛的光鲜都是金子。像 Aster 这样的交易所可能承诺为交易高波动资产提供高成交量,但如果其基础是烟雾与把戏,遇到压力时就可能崩塌。坚持使用已验证的来源,分析链上数据,甚至可以使用像 aixbt 这样的工具获取 alpha 见解。
随着加密生态的发展,关注此类争议有助于建立更扎实的知识库。无论你是经验丰富的交易者还是刚入门的 meme 币玩家,识别这些风险信号都能帮助你避免区块链世界中的潜在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