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变化的加密世界里,很容易被炒作裹挟。但来自 PixOnChain 的一条推特把当下的区块链项目与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热潮做了惊人的类比。该推特引用了 Caldera 关于其可观收入的帖子,提醒我们历史不会照搬重演,但常常相似。
在90年代,互联网公司追求的是“眼球”——也就是吸引用户和注意力,而并不太在意实际利润。估值常基于用户增长指标飙升,假设收入终会跟上。听起来熟悉吗?这很像许多加密项目,尤其是迷因代币,多年来的运作方式。代币通过病毒式营销、名人代言和社区热度上线,推高价格,但往往缺乏扎实的商业模式支撑。
PixOnChain 指出,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淘汰了作秀者,留下像 Amazon、eBay 和 Google 这样的巨头来构建现代网络。同样,加密行业通过代币发售筹集了数十亿美元,常常只靠一份白皮书和空洞承诺。但随着行业成熟,仅靠故事已经不够。“Narrative got us here,”那条推特写道,“revenue will decide who stays.”(叙事把我们带到这里,收入将决定谁能留下。)
这对迷因代币尤为关键。它们依靠梗图、社交媒体热点和社区互动生存,但很少产生真正的链上收入。像 Dogecoin 或 Shiba Inu 这样的项目最初是个玩笑,却建立了庞大粉丝群。然而,若缺乏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比如交易费用、staking 奖励或内建的实用性——当热度消退时,它们就有可能被遗忘。
这时 Caldera 出现了,正是被引用推文中提到的 rollup 生态。Rollups 是在 Ethereum 之上的 layer-2 扩容解决方案,通过捆绑交易来降低成本并加快速度。Caldera 已部署了 30 多条 mainnet 链,产生了超过 2,700 ETH(约 1,200 万美元)的交易费用。这是真实使用转化为真实收入的例子。他们每上线一条新的 rollup 就在增加收入,展现了一个以实际区块链活动为基础的可扩展模型。
对迷因代币爱好者来说,这是一个警钟。纯粹的投机可以在短期内推高价格,但长期生存可能需要超越单纯的梗图。想象一下,迷因代币与 rollups 集成,用于低成本游戏、NFTs 或 DeFi 功能,从而持续产生手续费。那些转向能带来收入的实用型项目,或许能像互联网泡沫时代的幸存者一样,成为加密生态系统的常驻力量。
当然,并不是每个代币都非得成为收入机器——有些项目永远只是为了娱乐和文化而存在。但随着投资者变得更精明,押注有实际经济模型的项目可能会更有回报。如果你正在构建或投资迷因代币,不妨借鉴 Caldera 的做法:把重点放在真实使用上,从而驱动持久价值。
想看更多见解?查看原推特 here 和 Caldera 的公告 here。关注 Meme Insider,了解迷因代币在这个以收入为导向的时代如何调整与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