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万变的加密世界里,创新与投机交织,Hitesh.eth(@hmalviya9)最近发了一条引人深思的推文,引发社区热议。他指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有人在原本为零费用稳定币转账而建立的 Layer 1(L1)区块链上发起迷因代币(meme token)。他称之为“纯粹的榨取手法(Pure Extraction Play)”。我们来拆解一下这是什么意思,对迷因代币爱好者和区块链从业者有什么影响。
首先,什么是 L1 区块链?把它想象成区块链网络的基础层,比如 Ethereum 或 Solana,所有核心交易都在这里处理。有些 L1,比如 Tron,针对极低或零费用进行了优化,非常适合转移稳定币——那些与现实资产(如美元)挂钩的数字货币,例如 USDT。这些链的设计目标是高效、低成本的转账,而不是处理迷因币那种高度波动和炒作的场景。
但有趣的是,迷因代币——那些由社区驱动、常基于网络笑话或潮流而产生的趣味代币(想想 Dogecoin 或较新的 PEPE)——正出现在这些平台上。根据 Hitesh.eth 的 推文,这“很疯狂”,因为它把为稳定、日常使用而设计的技术重新用于快速拉升并抛售的游乐场。
“纯粹的榨取手法”是什么意思?在加密俚语中,extraction play 指的是那种创作者或早期参与者快速榨取价值的策略,常常以牺牲后来买家的利益为代价。手段可能包括在上线时狙击代币、用机器人抢先交易,或仅靠炒作来抬高代币价格再抛售。在零费用链上,低成本让刷上新、吸引流动性并快速退出变得更容易——纯粹是为了提取利润,而非建立长期价值。
对他推文的回复也反映了这种看法。一位用户特别提到了 Tron,指出它仍然主要用于 USDT 转账。另有人一笑置之却又称之为“可悲”,凸显出该链初衷与当前用途之间的不匹配。还有人推测,几乎每条 L1 最终都会在掩饰下成为投机中心。
对迷因代币爱好者来说,这一趋势意味着更多在低门槛下参与新项目的机会。零 gas 费意味着你可以“盲目入场(ape in)”而不用担心交易成本吞噬收益。但这把双刃剑——“rug pull”(项目方抽走流动性跑路)或纯粹炒作且毫无实质内容的风险都会更高。
从更广阔的区块链视角看,这也显示了技术的可变性。为某一用途构建的链,可能会根据用户行为演变(或退化)为另一种用途。同时这也带来了可持续性的问题:我们是在推动真正的创新,还是只是在追逐下一个快钱?
如果你要深入迷因代币,留意这些低费的 L1 链。像 DexScreener 或 Pump.fun 这样的 DEX screener 工具可以帮助你发现新上线的代币。但记住,正如 Hitesh.eth 暗示的,并非所有闪光的东西都是黄金——有时候它只是伪装下的榨取手法。
关注 Meme Insider 获取更多关于热推文解读、迷因代币策略和最新区块链技术的拆解。你怎么看?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