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迅速变化的预测市场世界里,用户会对选举或体育赛事等真实世界事件下注,两个巨头一直在角力:Kalshi 和 Polymarket。 这些平台允许人们基于对未来事件的“是/否”问题交易合约,实质上把预测变成金融工具。但最近,这场对决从单纯的产品功能之争,转向了一种更具病毒性的战场——Crypto Twitter(CT)的心智份额。一则来自 Graeme (@gkisokay) 的精彩推文串拆解了这一过程,突出展示了 Kalshi 如何通过战略性地与影响者合作,改变了与 Polymarket 的竞争格局。
向以人格为驱动的战争转变
预测市场不再只是技术问题;它们正变成一种“自由经纪”式的表演,平台会签约关键意见领袖(KOL),比如运动员,以制造话题。Kalshi 与 Polymarket 代表了两种对立的打法。Kalshi 更侧重于通过社交媒体实现快速、由 meme 驱动的增长,而 Polymarket 则依赖机构支持来稳步扩张。这种动态把 CT 变成了一个战场,在这里叙事推动用户采纳和交易活跃度。
Kalshi 率先出招,雇佣了像 @j0hnwang 这样的影响者,并与 @beast_ico 合作。这些举措把 CT 变成了一台营销机器,带来了话题与合法性。结果是?Kalshi 的周名义交易额——基本上是交易总价值——首次超过了 Polymarket,并连续六周保持领先。这是社交势能转化为实际经济活动的典型案例。
衡量心智份额:增长指数解析
要把这一点可视化,请看看这张比较周交易量(柱状图)与“心智份额增长指数”(折线)的图表。该指数追踪自 2024 年初以来两个平台在 CT 上注意力的增长速度。它关注的不是总提及量,而是注意力的速度——这种注意力复合增长的速度。
Polymarket 仍占据总体注意力的大头,但 Kalshi 的心智份额正呈指数级飙升。这波涌动与他们在 2024 年第三季度开始的交易量反超完全契合。通过将社交热度转化为流动性,Kalshi 证明了在加密领域,炒作有时能与硬资产一样具有价值。
Polymarket 的还击:大名与大笔交易
Polymarket 也并非坐以待毙,他们通过引入 CT 重磅人物如 @waleswoosh 和 @LilMoonLambo 进行了反击。它们还与 X(前身为 Twitter)签署了官方合作,一旦推出可能会极大扩展其影响力。不过 Polymarket 的打法更偏企业化——关注通过深度流动性池实现规模化,而不是病毒式增长速度。
真正的重磅消息来自《华尔街日报》(https://www.wsj.com/),报道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母公司洲际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ICE)接近以 90 亿美元估值对 Polymarket 投资约 20 亿美元。这类机构性认可巩固了 Polymarket 作为行业重量级选手的地位,将主流金融与加密创新相结合。虽然 Kalshi 在社交层面占优,Polymarket 则在资本领域强化其阵地。
对决的策略:注意力 vs. 资本
总结来看:
Kalshi 的策略:依靠 meme 驱动的心智份额,利用 CT 带动增长,吸引零售交易者。重点是通过文化相关性和病毒式合作实现快速胜利。
Polymarket 的策略:用机构合法性构建深度流动性,为大规模采用铺路。着眼于大额资金支持与能保证长期稳定的合作。
这些模式凸显了区块链领域的一个更广泛趋势:注意力、流动性与分发的融合。最终的胜者将掌握这三者,塑造信息、文化与资本在注意力经济中的交汇方式。
随着 meme 代币和加密项目越来越多依赖类似的心智份额策略,这场预测市场的较量为区块链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经验。无论你是在对选举下注,还是在发起下一个病毒性代币,记住:在加密世界里,社交传播速度可以在一夜之间改变市场格局。
免责声明:数据来源于 @datadashboards、@KaitoAI 和 @cookiedotfun。请务必自行研究;本文不构成财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