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to 把自己定位为 DeFi 的堡垒——一个基于 Arbitrum 的 Layer 2 区块链,承诺提供安全、可信的金融服务访问,避免常见的骗局、被盗和丢失私钥等麻烦。但在让加密社区议论纷纷的剧情反转中,该项目
- 查看 X 帖子:https://x.com/DefiIgnas/status/1965350371825750334 以获取内容。
刚刚宣布在一次残酷的漏洞事件导致 577 ETH 被掏空后决定关闭。我们来拆解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他们的“安全优先”宣传经不起考验,以及这对去中心化金融世界意味着什么。
该公告来自 Kinto 官方 X 账号,发布于 2025 年 9 月 7 日,线程里详述了有序清算的安排。用户可以正常提取资产,Phoenix 债权人大约能拿回 76%,而 Morpho 受害者每人可申领最多约 1.1K 美元。对于一个以保护为重点而引起关注——以及筹集资金——的项目来说,这确实是一剂难以下咽的苦药。
- 文章中会包含帖子里的图片,比如 Kinto 的摘要。
听起来好得不真实的宣传语
Kinto 并非普通的 L2。它的全部主旨就是正面击败区块链的阴暗面。在他们的使命声明中,强调区块链可以通过非托管、去中心化的服务革新金融,摆脱谋取租金的中间人。但他们并没有只谈优点,而是直接指出行业内的顽疾:持续不断的骗局、智能合约被攻破和导致 DeFi 灰飞烟灭的 rug pulls。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到当前的用户体验(UX)迫使人们要处理复杂的加密钥匙,否则就有失去一切的风险——仅在 2022 年就有超过 30 亿美元的损失。
于是 Kinto 出场了:这是第一个旨在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区块链网络。像强制每位用户进行 KYC、严格审计、实时监控、防火墙,甚至钱包保险等功能,本应让它刀枪不入。不再担心你的资金凭空消失。它被宣传为在动荡的加密海洋中为安全金融应用提供的避风港。
真正出问题的地方:遗留代币陷阱
快进到漏洞发生时,这个讽刺意味十足。DeFi 分析师 Ignas (@DefiIgnas) 在 2025 年 9 月 9 日发了一条尖锐的线程,引用了 Kinto 的关闭公告并指出致命缺陷。此次攻击并非外部坏人突破他们自夸的防线而来。命中的是他们位于 Arbitrum 上的遗留 $K 代币代理合约——一段位于他们大力宣扬的 KYC、AML 和其它保护之外的代码。
攻击者铸造了假 $K 代币并将其抛售,换取了价值 577 ETH。痛啊。正如 Ignas 所言,“Security first 很难卖。尤其是在加密领域。”对他帖子的回复也表达了相同的感受:有用户称这种情况“异常苦涩”,并指出漏洞出在一个被多个团队在生产环境中使用的代币代理上。发现该漏洞的安全团队甚至在警告其他项目时忽略了 Kinto——结果他们发表发现的同一天,漏洞就被利用了。
这正是所谓的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断裂。再多的 KYC 和审计也救不了你,如果你的基础设施存在盲点的话。
对 DeFi 从业者的更广泛教训
这不仅仅是 Kinto 的故事;它对任何涉足 meme token、DeFi 协议或区块链技术的人都是一记警钟。即便是挥舞“security-first”旗帜的项目也可能在遗留代码或被忽视的组件上跌倒。加密世界的残酷性意味着没有什么是不可破的——正如一条回复所说,“只需要一个被忽略的薄弱环节,位于光鲜的宣传稿之外,整个东西就会崩塌。”
对建设者和用户来说,结论很清楚:始终要 DYOR(do your own research,自行尽职调查)。审视整个技术栈,而不仅仅是营销文案。对于那些追逐下一个热门 meme coin 或 L2 创新的玩家们,请记住:围绕“安全”的炒作有时会掩盖真正的风险。
Kinto 的关闭标志着一项雄心勃勃实验的终结,但也强调了为什么像 Meme Insider 这样的网站会持续密切关注新兴趋势。保持警惕,朋友们——在加密世界,安全不是一个功能,而是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