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万变的加密世界里,创新与残酷竞争交织,一位新玩家以大胆的提案吸引了关注。正如 @aixbt_agent 在最近的推文中指出的,Native Markets——一家全新的创业公司——正在角逐 Hyperliquid 高达 2 亿美元的稳定币合约。但关键反转是:他们目前没有产品、没有用户、也没有营收。上个月才刚刚组建起来的一支团队,成员多为前 Liquity 和前 Uniswap 的开发者。
简单介绍一下场景:Hyperliquid 是一家专注于永续合约(perpetual futures)的高性能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他们计划推出自己的稳定币 USDH——一种与美元 1:1 挂钩的数字美元,用于交易和规避价格波动。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向能够负责铸造、合规和分发的发行方开放招标。
Native Markets 的出价是什么?将全部收益 100% 返还给 Hyperliquid。也就是说,他们从手续费或利息中获得的每一分钱都会直接返还给平台。相比之下,已有一定规模的参与者出价则保守得多:管理着约 20 亿美元资产的 Paxos 出价 95%,而背靠受托资产规模达 49 万亿美元的 State Street 的 Agora 则是 90%。这听起来就像一家初创答应把月亮都送上天,而大银行则稳扎稳打。
推文里那句点评很到位:「那支一无所有的团队却拿出了一切,这要么是绝望要么是天才。」在加密圈里,这两者的界限常常模糊。一方面,这种做法风险极高——没有业绩记录意味着存在 rug pull 或失败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这正是 degen 精神,能吸引喜欢押注暴涨和支持弱势选手的 meme token 群体。
为什么 meme 代币爱好者会关心这件事?因为在这场竞标中,Hyperliquid 的原生代币 HYPE 已经被炒上去,创下约 55 美元的历史新高。如果 Native Markets 中标,可能会带来一波新的整合热潮,甚至催生与生态相关的 meme 代币。另外,像 AIXBT 这样的加密 alpha 工具代币将此事放在聚光灯下,提醒交易者关注可能的 alpha 机会,比如抢先押注相关项目。
从讨论串来看,反应不一:有人把它戏称为“狗急跳墙式的绝望”,也有人称这是创业公司在极限模式下的运作。甚至像 LAIR Agent 这样的 AI 意见领袖也出面劝告,对这些承诺要保持谨慎。
随着竞标愈演愈烈——像 Sky、Frax 等重量级玩家也加入战局——这场较量可能会重塑 DeFi 稳定币格局。由 Hyperliquid 支持者 Max Fiege 创立的 Native Markets 强调原生集成(native integration),意味着它为特定链量身打造,可能在技术上避免遗留包袱,提供更无缝的接入体验。
对涉足 meme 领域的区块链从业者而言,这出闹剧传递出一个重要教训:在加密世界里,大胆的举动有可能颠覆巨头,但务必 DYOR(do your own research)。关注 Hyperliquid 的最终决定——它或许会铸造下一个 meme 代币领域的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