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meme 代币这个快节奏的领域里,价格可能因为一条病毒式推文而暴涨或暴跌,拥有合适的交易工具至关重要。永续期货(perps)主导了加密交易,目前占据超过 90% 的成交量。它们掌控着市场,但许多人并不完全理解它们如何运作。下面我们借鉴 Omni Foundation 的 CTO Tyler Tarsi 分享的见解,用直白的方式拆解核心要点。无论你是刚入场试水 meme 币投机,还是想提升交易策略,理解 perps 都能让你更具优势。
基础:订单簿解析
任何交易系统的核心,包括 perps,都是订单簿。它们并非期货所独有——是所有资产交易的中枢。把 bids 看作等待成交的买单,把 asks 看作卖单。最佳买价(最高买入价)和最佳卖价(最低卖出价)之间的差值称为点差(spread)。
资产没有单一的“真实”价格;通常只是该点差的中点。像 CoinGecko 或 CoinMarketCap 这类网站会把多个交易所的价格平均出来给你一个参考。Makers 通过在订单簿上挂单来增加流动性,而 takers 则通过对已有订单成交来移除流动性,从而推动价格。交易所通常通过给 makers 更低的手续费来鼓励挂单,而 takers 要付更高费用。Post-only(仅挂单)订单能确保你是在为订单簿添加流动性,而不是意外吃单。
市价单会“走簿”,随着它们吃掉更多挂单在越来越差的价格成交。如果你先以市价买入然后立即以市价卖出,你必然会损失等于点差加手续费的成本——这是保证的。
止损和止盈增加了另一层管理。止盈就是放在订单簿上的限价单。止损则通常由交易所离簿(off-book)持有,并在触及某一价格水平时触发。在可靠的平台上,这些会顺利执行,但在新兴平台上,设置提醒作为备份是明智的做法。
从远期到期货:构成 perps 的基石
要理解 perps,我们需要回到远期合约(forwards)和期货(futures)。远期是一种简单的协议,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格买入或卖出资产,并要求实际交割。
期货在此基础上发展:它们是标准化合约以提高流动性,需要保证金(用于覆盖潜在亏损的押金),并按日结算(marked to market)——也就是每日结算损益。这种机制允许使用杠杆,在不占用全部资金的情况下放大敞口。
期货价格会在到期时与现货(spot)价格趋同。如果期货价格高于现货,套利者会做空期货并买入现货,随着价格对齐而获利。到期日保证了这种价格联动。
当你的保证金接近零时,清算(liquidations)会触发。交易所会用相反的市价单平掉你的仓位——例如清算一个多头 ETH 仓位就是以市价卖出 ETH,这可能会进一步压低价格。这可能触发更多清算,形成级联放大的行情。相反方向则是逼空(short squeeze),空头被迫平仓,推高价格。
永续期货:没有到期日,无限可能
交易者喜欢期货的杠杆,但讨厌到期日的麻烦——他们希望仓位可以无限期持有。于是出现了永续期货(perps):没有结束日期的期货。
没有到期日,那是什么把 perp 价格与现货挂钩?资金费率(funding rates)。如果 perp 价格高于现货,多头会向空头支付费用;若低于现货,空头则向多头支付。这个机制激励套利者去平衡价格。支付通常每 8 小时一次,或根据交易所不同每小时结算。
Perps 全天候 24/7 交易,让你可以按自己的节奏保持敞口——只是要注意那些资金费率,因为它们会随着时间侵蚀收益。在加密领域,资金费率通常为正(多头付给空头),这是因为市场偏向使用杠杆做多。这就催生了“cash and carry”套利:做多现货,做空 perp,收取资金费。
一种流行的形式,如 Ethena 所做的,将稳定币作为抵押。为了更好的对冲,也可以使用像 ETH 这样的加密资产作为保证金:现货做多 ETH,perp 做空 ETH——价格变动会相互抵消得很好。
链上 perps 提供了透明度,因为每个人的清算点都是公开的,把交易变成了玩家之间的对决场。用更对抗的视角去交易。
永续合约在 meme 代币交易中的意义
Perps 集合了交易者渴望的一切:杠杆、简单、持续交易、无需借贷的麻烦以及实时的按市值结算。BitMEX 在 2016 年率先为 BTC 杠杆交易推广了它们——向 Arthur Hayes 致敬。
如今,它们已成为加密市场的核心,尤其对像 meme 代币这样波动剧烈的资产至关重要。无论你是在追逐某个热门狗狗主题币的上涨,还是在对冲下跌风险,perps 都能让你在不持有基础资产的情况下放大收益(或损失)。但请记住,杠杆越大,风险越大——在 meme 驱动的波动中,清算级联可以瞬间抹去仓位。
掌握这些机制后,你将在 meme 代币的生态中更有信心地操作。保持信息更新,聪明交易,并且始终 DYOR(自己做研究)。想了解更多有关 meme 代币和加密工具的见解,请继续关注 Meme I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