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renew
智能产品化:在 Web3 中将 AI 转化为营收

智能产品化:在 Web3 中将 AI 转化为营收

在节奏飞快、炒作常常超过实际效用的区块链与加密世界里,Meme Insider 被 @Defi0xJeff 的一条推文吸引了注意。作为曾经的 DeFi 专家、现在的 AI 爱好者,Jeff 深入探讨了把 AI 技术变成真正能赚钱的产品——尤其是在去中心化领域——的艰难现实。他的帖子强调了 Web3 AI 团队在变现和可能的突破方面面临的挑战,这对以 AI 为主题的 meme 代币和更广泛的加密生态可能有重大影响。

智能产品化:将 AI 转化为产生收入的产品

Jeff 开门见山地指出一个残酷的事实:"$1 spent on AI Infra ≠ $1 in revenue." 通俗来说,向 AI 基础设施(比如服务器、数据和模型)投入资金并不会自动转化为利润。即便像 OpenAI 这样宣称拥有数十亿美元 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年度经常性收入,主要来自订阅和合约的可预测年收入)的巨头,现金流也未必为正。他们在训练先进 AI 模型上消耗大量算力,现金烧得很快。

他把 OpenAI 的发展路径作为案例:成立于 2015 年,2016–2019 年多处于纯研究模式、零收入。直到 2020 年 GPT-3 的 API 发布,他们才拿到微软这样的客户并开始挣钱。ChatGPT 在 2022 年末的病毒式爆发极大地推动了增长:几个月内 1 亿用户,随后出现了像 $20/月 的 ChatGPT Plus 付费订阅。到 2023 年,收入达到数亿美元,2024 年攀升到数十亿美元,并预计 2025 年 ARR 达到 120–130 亿美元。但即便如此,OpenAI 每年仍在亏损——Bloomberg 估计他们需要 1250 亿美元的收入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把视角切换到 Web3,情况更复杂。去中心化 AI(DeAI)项目缺乏中心化玩家那样的深厚护城河(竞争优势)。变现路径模糊,扩大研发(R&D)规模非常吃力。Jeff 指出,即便手上有顶级模型,竞争也会侵蚀利润:“$1 of resources spent ≠ $1 of revenue.”

这就是像 Bittensor 这样项目发挥作用的地方。Bittensor 是一个 DeAI 网络,使用其原生代币 $TAO 来激励参与者——miners、validators 和开发者——贡献算力和智能。这些激励可以弥补高昂的研发成本、资本支出(CAPEX)和运营费用。但即便在这里,大多数 subnets(Bittensor 内的专用网络)仍然难以把它们的 AI 基础设施产品化为能产生收入的产品。

Jeff 在文中还暗示会更深入地讨论 Web3 的顶级护城河(可惜完整的 Substack 帖子对订阅用户开放),但仅凭开头就已经对任何加密从业者极具价值。对 meme 代币爱好者来说,这尤其有共鸣:AI 热潮催生了大量代币——比如那些搭乘 Grok 或 Turbo 热潮的——但很少能提供真正的实用性。理解产品化的过程,或许能把昙花一现的 meme 与那些能长期立足、并与像 Bittensor 这样的 DeAI 生态体系相结合的代币区分开来。

在 Meme Insider,我们专注于解密加密趋势。像 Jeff 这样的洞见提醒我们,虽然 meme 代币依赖社区和病毒式传播,但若能与真正的技术进展(例如 DeAI 的变现路径)结合,可能释放更高层次的价值。如果你对区块链 AI 感兴趣,可以查看原推文 here 并订阅他的 Substack NO BS AI & The After Hour 获取完整内容。

你怎么看——DeAI 会在传统 AI 实验室之前破解变现密码吗?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敬请关注我们对新兴 meme 代币趋势的更多报道!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