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renew
用 Base 与 Zora 扩展链上文化:重塑迷因代币与创作者经济

用 Base 与 Zora 扩展链上文化:重塑迷因代币与创作者经济

在 X 上的一条最新线索中,Castle Labs 分享了一篇题为《Scaling Onchain Culture with Base and Zora》的深度文章,强调了 Layer 2 (L2) 生态系统的爆发性增长和创新策略。作为一个长期浸淫于加密世界的人——从在 CoinDesk 的编辑工作到现在在 Meme Insider 整理迷因代币知识库——我认为这是一个关键时刻,迷因代币正向更有结构性和可持续性的方向演进。

我们来拆解一下。Base 是 Coinbase 基于以太坊构建的 L2 解决方案,在拥挤的 L2 赛道中迅速领先。其总锁仓价值(TVL)超过 49 亿美元,现在不仅仅是 DeFi 或 NFT 的战场——Base 正在向 SocialFi 延展,把社交互动与金融结合。关键是什么?是把“文化”放在首位,以此把数以百万计的创作者和社区带入 Web3。

Base 链上文化示意图

一个突出的举措是 Base Onchain Summer,这个活动旨在把创意与区块链结合。但真正的变革者是 Base app——它在 2025 年 7 月由 Coinbase 的钱包重新品牌而来。这可不是普通的加密钱包;它是为创作者经济量身打造的超级应用。功能包括无缝的钱包管理、社交动态、即时支付、迷你应用,甚至 AI 助手。通过使用智能钱包,它消除了助记词的烦恼,让新用户更容易上手。

Base 的魔力还在于与 Zora、Farcaster 等平台的整合。尤其是 Zora,把社交流量变成可交易的链上资产,彻底颠覆了创作者变现的方式。还记得 Web2 平台如 TikTok 或 Instagram 的弊端吗?它们抽走了 85–95% 的价值,只留给创作者少量残余。Base 和 Zora 试图通过代币化来修复这一问题。

出现了“Content Coins”——在 Zora 上铸造的 ERC-20 代币,与图片、文本或视频等媒体直接绑定。每种代币的固定供应为 10 亿个代币,其中 1000 万个为创作者保留。创作者通过 0.5% 的交易费、占自身代币的 1% 份额以及以 USDC 发放的每周奖励来获得收益。2025 年 7 月底,超过 2,900 个账户获得了 1 万美元的奖励。这个模型将内容从单纯的迷因币提升为基于创作者产出的内在价值资产。

内容代币机制示意图

从迷因代币的角度看,Content Coins 与病毒式迷因币有相似之处,但有一个不同点——它们由实际内容支持,降低了纯粹投机的成分。诸如用于迷因币发行的 Clanker 和用于打赏的 Noice 等应用进一步推动了这个生态。整合效果显著:在 Base app 上线后,Zora 的日活跃创作者数飙升,并且在 2025 年 8 月 4 日,Zora 铸造了 51,575 个代币,超过了 Solana 的 4,173 个。

当然,并非一帆风顺。投机风险依然存在,有批评者称 Content Coins 是被美化的迷因币。交易量从 5.5 亿美元降至 7,700 万美元(2025 年 8 月初),引发了对可持续性的质疑。透明度问题、用户体验故障(比如发帖缓慢),甚至像某个色情网站成为代币创建榜首这样的怪事都引发了讨论。

展望未来,机会很多。与 Farcaster 的更深度绑定、面向开发者的 Coins SDK,以及以移动优先的全球推广都有可能巩固 Base 的地位。在 Meme Insider,我们正密切关注——Content Coins 会把迷因代币重新定义为合法的创作者工具,还是会在下一轮热潮中消退?

这条来自 Castle Labs 的线索对任何涉足迷因代币领域的人来说都是必读,它强调了区块链正从技术驱动走向文化驱动,为从业者提供了新的创作、变现和互动方式。

如果你正在构建与迷因或 SocialFi 相关的项目,请查看我们在 meme-insider.com 的知识库,了解更多类似

- 主文本中不应出现主标题,以避免重复的 h1 标签。​
创新。你怎么看——是真正的改变者,还是昙花一现的趋势?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