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renew
新加坡阻碍区块链创新的文化壁垒:来自一条在 X 上走红的线程的洞见

新加坡阻碍区块链创新的文化壁垒:来自一条在 X 上走红的线程的洞见

在快节奏的区块链和 meme 代币世界里,新加坡以低税率、稳健监管和全球人才涌入而著称,是个重要枢纽。但尽管如此,狮城为何没有诞生出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公司或革命性项目?一位 X 用户 @hoeflatoor 的一条走红线程对此作出了解读,并基于 @eigen_moomin 的一篇挑衅性帖子展开讨论。这是一种直率且富有诗意的批判,尤其能引起那些把目光放在该地区机遇的区块链从业者的共鸣。

讨论从 @eigen_moomin 的大胆断言开始:新加坡是“从未产出任何重要事物的最高智商国家”。他们将新加坡人称为“买办”——更擅长充当中间人而非创造。那条帖子链接到了他们的 Substack 文章《If you meet the Singaporean on the road》,探讨为何这个全球最聪明的国家在有意义创新上落后。

Substack 文章《If you meet the Singaporean on the road》的封面图,画作上覆盖着有关新加坡创新挑战的文字

@hoeflatoor 在服完国民服役后离开新加坡、近十年未归,他们在帖子中加入了更多层面的批评。基于个人经历,他们认为天才无法在一个痴迷于儒家式从众的环境中滋长。对不熟悉的人来说,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尊重权威与社会和谐——这有利于稳定,却扼杀了区块链开发或病毒式 meme 代币发行所需的异想天开式思维。

他们指出新加坡炎热潮湿的气候和“老鼠乌托邦”式的大都市布局如何压抑创造力。人们忙于追求物质舒适——比如那种“铁饭碗”(稳定的工作与经济安全)——没有心思去试验代码、艺术或高风险创业。在 meme 代币领域,成功常常来自疯狂且非线性的点子,这种对稀缺与谨慎的执念意味着本土爆款更少。

线程还把文化与基因因素也纳入考量。缺乏打破常规并成功的本地榜样,会强化顺从倾向。新加坡从欧洲和中国等地引入人才,但本地人却陷入日常的碾压。臭名昭著的“Sinkie pwn sinkie”心态——夹杂着英式克制与华人顾面子的逻辑——导致残酷竞争,人们为地位和金钱互相拆台。

与区块链相关的部分,@hoeflatoor 指出人们崇拜“肮脏的法币(filthy fiat)”而非真正的价值创造。尽管英语流利、学术成就高、并扮演东西方桥梁的独特角色,新加坡却错失了把各种理念综合成卓越事物的能力。对 meme 代币创作者而言,这意味着文化更偏向交易与中间人角色,而非催生颠覆性项目的源头。

情感与婚恋动力也被提及——女性常更看重经济稳定,这进一步强化了从众,因为只有最常规的人会繁衍后代。再加上低生育率,创新型人才池受限。男性在家庭与社区驱动下常是创造的主力,但在一个从小就教会竞争的体系里(比如为进入资优班拼命或冲刺 PSLE,小学离校考试会影响未来),他们的动力被削弱。

气候因素也在发挥作用:赤道的高温把人们逼进有空调的室内,远离自然灵感。没有四季的变换,人们对成长周期的体认较少,这在隐喻上也不利于培育区块链生态或 meme 社群。

@hoeflatoor 感叹潜在天才(比如如果有位新加坡的 Jacob Collier 那样的音乐神童)如何被体系碾压。英国殖民遗产、儒家思想与移民筛选偏差交织,造就了一个高效却缺乏灵魂的机器。

李光耀时代的政策也被批评——把教育放在家庭之前,“停二”运动扰乱了人口结构。国民服役剥夺了年轻男性两年的时间,使他们在教育与职业上落后,而外国人却抓走了机会与伴侣。

线程描绘出一种文化侵蚀的生动画面:小贩中心(熟食中心)被国际连锁侵蚀本土风味,童年街区因通胀和资产泡沫而趋同。婴儿潮一代盘坐着未兑现的资产增值,劝年轻人自力更生;中产则追逐公寓快进快出以博取差价——把同胞当作“退出流动性”(exit liquidity),这是区块链圈从拉地毯骗局中深有体会的术语。

现任总理黄循财(Lawrence Wong)被批评为缺乏“血脉利害关系”(无子女),象征领导层与未来脱节。这预示衰落:低生育率、靠移民拉高 GDP、工资贬值与资产膨胀共同摧毁人们的动力。

在光鲜的外表之下——地铁站、修剪整齐的道路——潜藏着精神上的空虚,用现代化交换掉了人性。对区块链从业者来说,这条线程是个警钟:新加坡在金融与监管上的优势使其成为优秀的基地,但要实现真正的创新,或许必须冲破这些文化枷锁。也许 meme 代币凭借其戏谑、不羁与社区驱动的本质,能成为挑战从众的一把火花。

这条线程在加密圈引发了反响,像 @0xHuu 和 @0xRyze 等人称赞其深度。还有人在回复里把 @hoeflatoor 称作“Bishan Bukowski”,把本地风味和文学硬汉感结合在一起。

如果你在做区块链或关注 meme 代币,这场讨论能为你理解和应对新加坡生态提供有价值的背景。查看完整线程此处,并思考文化变迁如何可能解锁下一个重大机遇。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