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加密领域的创始人,走在融资这条路上往往会觉得像坐过山车。最近,来自 a16z crypto 的 Arianna Simpson 在一篇引起广泛讨论的文章里直言不讳。该篇文章通过 a16z crypto 的一条推文被分享,题为“Stop trying to get preempted”(别再寄望被抢先出价),指出了许多创业者在 2025 年仍在犯的一个常见错误。下面我们来拆解她的观点,看看这对区块链从业者——包括那些在 meme token 领域打拼的人——意味着什么。
“不公开募资但又想被抢先出价”的玩法有什么问题
回到 2020 和 2021 年那段疯狂时期,风投圈热度极高。利率几乎为零,资金像自来水一样涌入市场,IPO 层出不穷。在那种环境下,创始人不需要正式宣布正在融资。相反,他们会在会议中随意抛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指望投资人主动以 preemptive 的方式出价 —— 也就是在你正式开启融资轮之前,投资人就把 term sheet 递过来。
Simpson 指出,这种机会主义做法(常被称为“not-raising-raise”)之所以奏效,是因为在当时交易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能达成。创始人通过不准备精致的 pitch deck、不直接提出融资请求,避免显得“急迫”。如果有人想抢先出价,那就意味着你的创业公司很火,通常还能拿到超额的融资额和高估值。
但快进到现在,这套玩法已经不管用了。很多创始人还在尝试——参加无结构的会议,暗示有大数字,等着神奇的 term sheet 出现。剧透一下:通常是不会出现的。结果就是,你实际上是在和唯一可能感兴趣的一方在进行融资流程,当事情不了了之时就会非常沮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次“宿醉”的根源?2020/2021 年那种怪异的 ZIRP(零利率政策)创造了不自然的市场动能。股价飙升,基本面难以衡量,人人都能被抢先出价。明说自己在募资?那反而是“低地位”的信号——说明没有人在敲你家的门。
然后是 2022/2023 年的崩盘。市场见底,交易骤降。那段时间没有哪套玩法能稳妥奏效。如今,VC 市场正在回温——交易又在发生——但已经不是过去那样的放任自流。除了像 AI 或某些 web3 细分领域这样的热点,旧把戏行不通了。
对 meme token 创作者和区块链开发者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meme 项目通常靠社区热度起步,而不是靠风投资金,但如果你想把项目扩大成完整的协议或 dApp,可能就需要机构资金。在如今的市场里,靠随便聊聊是达不到那个目标的。
回归基础:有结构的融资流程的力量
Simpson 的核心建议是:找回传统 VC 路演的“失传技艺”。在 2020 年之前,尤其是在种子轮之后,融资是有意图且有结构的。你会等到数据够扎实、准备好一套出色的 deck、练好你的路演,并瞄准你心目中 5–10 家顶级机构。
这一方法的关键要素包括:
- 开小一点的轮次规模:报出你需要的较低区间,让更多投资人入场,从而制造竞价压力,抬高估值。
- 专注于 traction:到了 A 轮及以后,关键是数据,而不仅仅是故事。
- 有目的地行动:在你准备好时启动流程,而不是机会主义地碰运气。
采用这种方法的创始人能同时拿到多份来自顶级风投的 term sheet,通过竞价把估值推高。相比之下,坚持寄望被抢先出价的团队会遇到拖延的周期——即便他们基本面很强。
在 meme token 领域,这意味着在寻求资金时,要把项目当成一个认真的生意来对待。当然,病毒式的 meme 能启动流动性,但要想走得更远、更久,结构化的 pitch 展示用户增长、tokenomics 和路线图,才能吸引认真的投资者。
对加密和 meme token 创始人的教训
Arianna 的文章是给加密社区的警钟。市场在复苏,但更聪明的策略会胜出。如果你在区块链领域构建产品——无论是 DeFi、NFTs,还是 meme token——别指望会有人自动来抢先出价。运行一个正规的融资流程,能最大化你的成功几率。
想了解更多细节,请查看 a16z crypto 的完整文章 或原始的 tweet thread。
你怎么看?你有在加密融资中尝试过这种机会主义做法吗?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让我们讨论一下这对 meme token 以及更广泛领域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