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renew

加密进化:从公共物品到盈利驱动项目的转变

引言

大家好,区块链爱好者们!如果你在加密圈混了一段时间,可能已经注意到项目的构建和价值评估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最近,我在X上看到Gwart (@GwartyGwart)发的一篇深度帖子,他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加密世界正在远离“公共物品”模式,转向更注重利润的方向。让我们一起来拆解看看,这对meme tokens及更广泛领域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公共物品时代:黄金十年?

在加密的头10年(大约2009–2019年),主流氛围是围绕开源项目和“公共物品”展开。可以把它想象成修建道路或公园——这些都是惠及所有人的东西,而非某个公司的私产。像Ethereum和早期DeFi协议这样的项目正是在这个理念下蓬勃发展,开发者为社区写代码,并附带代币,期待价值爆发。结果往往也真的如此!这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循环:代币上涨,大家兴奋,更多项目跟风而来。

Gwart指出,这种模式之所以奏效,是因为行业仍处于初期、实验阶段。那时,“fat protocol thesis”(基础设施层,而非应用层才是真正价值所在的观点)让很多人相信打造开源基础设施就是通往成功的黄金通道。但问题是——公共物品本质上并不产生收入,它们依赖善意或代币投机拉升,长期来看并不可持续。

向盈利转型

快进到今天,情况已经改变。正如Udi Wizardheimer在引发Gwart帖子的讨论中所指出的,最近最大的加密成功案例不再是开源项目。为什么?因为市场已经成熟,投资者想要的是能赚钱的项目。Gwart认为,这种转变对成长于“token即产品”时代(2016–2023年)的群体来说颇为震撼,那时大家关注的是基础设施,却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

拿传统科技行业举例——像Red Hat或GitHub这样的公司,建立在开源基础上,但通过销售服务(SaaS)实现价值捕获。加密领域试图通过代币走捷径,但正如Gwart所说,卖没有实质产品的可疑代币终究行不通。现在,我们看到更多人推动构筑可防御的护城河和稳定收入流,尤其是在应用层,比如meme tokens和DeFi应用,能够真正“印钱”。

旧思路为何失败

那到底哪里出问题了?Gwart强调了几个关键点。首先,“公共物品”模式让项目脆弱——任何人都能分叉代码,削弱了长期价值。其次,过度关注基础设施而非应用,导致许多项目缺乏真正的盈利路径。第三,代币炒作往往超越实际效用,泡沫破裂时引发暴跌。

这点和讨论中的评论呼应,比如itsjustcornbro说“90%的基础设施项目注定过时”,因为它们没解决实际问题。教训是:去中心化很酷,但没有用户需要、愿意为之付费的产品,根本没用。

对过去的宽容看法

Gwart的帖子另一个有趣之处是,他呼吁对当年相信旧模式的人保持理解。多年里,写开源代码被视为一种崇高的使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如今认为项目必须赚钱,对那些早期加密教徒来说可能感觉像是背叛。但随着行业演进,理解这种转变是保持领先的关键。

加密的未来走向?

展望未来,讨论认为一种混合模式或许可行。像Gnosis,由koeppelmann.eth提及,试图在保持开源精神的同时打造创收产品。与此同时,meme tokens的兴起——例如有潜力掀起总统级meme币超级周期的狂热——显示应用层正在抢占风头。

正如toly 🇺🇸打趣说,像Arbitrum和Ethereum之间的功能竞争,也是市场成熟的标志。未来很可能是创新和盈利的结合,代币炒作的时代将成为过去。

结语

加密领域正在演变,Gwart的帖子为仍执着于旧“公共物品”剧本的人敲响警钟。无论你是区块链开发者、meme token交易者,还是新入门的好奇者,理解这场转变至关重要。在Meme Insider,我们致力于通过最新洞察和丰富的知识库帮助你驾驭这些变化。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你认为加密的下一步会怎样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