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区块链爱好者们!如果你一直在关注以太坊的发展,就知道可扩展性和可组合性是热门话题。今天,我们要解读 Taiko 的 Gwyneth 发布的一段精彩推文,介绍 ULTRA TX——一种让以太坊区块更可编程并在无需硬分叉的情况下实现同步可组合性的巧妙方法。我们一步一步来,把事情讲清楚、讲简单。
我们为什么需要 ULTRA TX?
首先,说说问题。在当前的机制下,跨链交互经常感觉很笨重:你要处理异步消息、中继,以及大量“不确定”的时刻。没有一个链间共享的标准来交互彼此状态,用户体验(UX)就会受损。ULTRA TX 作为一个通用的、可编程的层,直接在以太坊区块内部协调一切。可以把它想象成让各条链能够实时“击掌”的方式。
核心思路:位于区块顶端的一笔大交易
ULTRA TX 的核心像是在 Layer 1 (L1) 区块最顶端的一笔“巨量交易”。在这个“胖”交易里,你可以打包 account-abstracted (AA) 元交易,跨 Layer 2 (L2) 组合操作,分享 blob 空间以提高效率,甚至聚合证明——所有这些都是原子的,意思是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
为什么要放在区块顶端?它确保可以立即访问最新的 L1 状态,比如前一个区块的 header。这避免了在交易边界间推理时的复杂变通办法。最棒的是?不需要 L1 硬分叉——只需要 Proposer-Builder Separation (PBS) 生态里的配合。
回应“区块顶端很珍贵”的担忧
你可能会想,那不是区块里最宝贵的位置吗?确实如此,但 ULTRA TX 可以包含高价值的 L1 订单流,比如从集中交易所 (CEX) 到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的套利,同时仍然处理跨链逻辑。区块的其余部分随后照常构建——并不需要补贴。
用户会有何改变?
随着时间推移,L1 交易会向 account abstraction 的元交易转移,逐步摆脱 Externally Owned Account (EOA) 的限制。这简化了跨链的 UX,并使 L1 到 L2 的同步工作流变得可行。借助 EIP-7702,用户可以只通过一个签名轻松选择加入,让整个流程更顺畅。
谁来构建这笔超级交易?
引入“Master Builder”——由 L1 AA bundler 和基于 rollup 的区块构建者组合而成。这个实体负责组装 ULTRA TX,跨越 L1 与 L2 的工作,并在 L1 提议它。就像是为多链乐团准备的指挥者。
重大的收益
那么我们能得到什么好处?
- 跨交易与跨链的原子性:一切要么一起发生,要么都不发生。
- 共享 blob 打包与压缩:L2 节省数据成本。
- 证明的摊销:多重操作共用一份证明,减少开销。
- 统一的 mempool 语义:L1 与 L2 之间规则一致。
- 总体上更简洁的开发者体验。
原子性是真正的突破。今天,要在交易间强制执行约束几乎不可能。有了 ULTRA TX,整个程序可以校验证明并在有问题时回滚——就像在单链上一样。
在不改动 L1 核心的前提下扩展 L1
我们如何在不更改以太坊核心的情况下添加功能?使用一种 "ExtensionOracle" 模式:当 L1 需要额外信息(比如跨链调用)时,builder 证明输出并通过短暂存储反馈回去。合约把它当作原生的一部分来对待。
在 L2 上,一个小型的 precompile(如 XCALLOPTIONS)负责处理外部调用的链切换。Builders 同时模拟 L1 和 L2,记录输出,并在提议 ULTRA TX 时按序应用它们。
这种设置支持同步可组合性:一次 L1 交换可以调用 L2 的借贷市场,后者再调用另一条 L2 的 DEX,最后返回到 L1——全部在一笔交易中,使用单个证明并具有可预测的顺序。
推出计划:渐进且灵活
实现将分阶段进行。并非每个区块起初都需要 ULTRA TX——它可以从小规模开始,范围和证明有限,随着证明器的改进逐步扩大。非 ULTRA 的交易仍可以在其后加入,确保向后兼容。
总结
简而言之,ULTRA TX 在 L1 区块顶端放置了一个可编程的“超级交易”,让 L1 与 L2 能同步组合、有效打包数据并摊销证明。普通交易随后跟随,用户体验向 account abstraction 迁移。以太坊开始再次有作为一个统一链的感觉——前景令人振奋!
如果你关注像 Taiko 这样的 rollups,或在探索这如何提升以太坊上的 meme token 生态,请持续关注后续进展。欲了解更多见解,请查看 Taiko 的 Discord。你怎么看——这会是实现无缝多链体验的关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