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renew
揭开 Humane AI Pin 的原始定位:从平静科技到 AI 炒作——对 Meme 代币项目的启示

揭开 Humane AI Pin 的原始定位:从平静科技到 AI 炒作——对 Meme 代币项目的启示

在快速变化的科技和加密世界里,炒作可能成就也可能摧毁一个项目。最近一条来自 Drew Coffman(参与 Base blockchain 和 Noun Coffee)的推文,引发了人们对 Humane AI Pin 起源的好奇。他猜测这款产品是否最初是作为一种“平静科技”(即不张扬、不侵入,设计上融入生活而不要求持续注意力的技术)出发,后来才转向我们如今熟知的 AI 热潮。这一想法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观察 meme 代币领域中类似的转向时更显贴切。

供不熟悉背景的人了解:Humane 由前 Apple 高管 Bethany Bongiorno 和 Imran Chaudhri 于 2018 年创立。他们最初的愿景是打造一款可穿戴设备,帮助人们摆脱智能手机成瘾。想想当时,像 Apple 的 Screen Time 这类功能正凸显我们对屏幕的依赖。Humane 的目标是做出一种能在需要时投射信息、让你保持现实世界存在感的设备。听起来很像 90 年代 Mark Weiser 提出、强调以不打扰方式传递信息的平静科技(calm technology)概念。

但随后 AI 热潮在 2022 年底由 ChatGPT 等工具带来爆发式关注。据技术分析的观察,Humane 似乎在 2023 年左右改换方向,把设备重新定位为 AI Pin——一款声控的无屏助手,承诺通过 AI 处理通话、消息和查询。他们募资超过 $230 million,把它炒作成能替代手机的下一个大产品。在纸面上这个转型说得通:AI 是当时最热的关键词,像飞蛾扑火般吸引投资者。

快进到 2024 年:AI Pin 面世后口碑褒贬不一。设备笨重、容易过热、电池问题明显,而且还需要每月 $24 的订阅费。评论者指出它并没有兑现那种无缝体验的承诺。到 2025 年初,Humane 将大部分资产以 $116 million 卖给了 HP 并停止了该产品。从最初旨在推动更有意识技术使用的宏大想法,最终变成了 AI 炒作周期里的又一个警示故事。

那这对 meme 代币爱好者和区块链开发者有何意义?meme 代币本质上靠炒作生存,和 Humane 的转向如出一辙。还记得那些项目突然在白皮书里塞入“AI”字样来搭顺风车的情况吗?像受 xAI 启发的 Grok 或其他 AI 主题的 meme 代币,往往仅凭噱头而非实质支撑就价格暴涨。但正如 Humane 的例子所示,如果核心想法没有早期验证,炒作会很快消退,留下的是跑路或夭折的项目和受损的持有者。

从 Humane 的历程中汲取教训:

  • 验证早期假设:Humane 多年在秘密中开发,缺乏真实用户反馈。加密领域应先在社区中测试 meme 概念,再大举做营销。
  • 提防追潮流式的转向:追随最新的流行词——无论是 AI、DeFi 还是 Web3 游戏——可能带来短期收益,但若与原本的价值主张不符,长期会失败。
  • 注重实际效用:平静科技针对真实问题(如屏幕成瘾)。成功的 meme 代币,例如在 Base 或 Solana 上的项目,往往从有趣出发,但会发展成具备实际工具或生态的社区。
  • 管理好预期:Humane 对替代手机的承诺过于超前。在 meme 世界中,坦诚说明你的代币到底能提供什么,有助于建立持久的忠诚度。

Drew 的那条推文也为内部人士分享更多细节打开了窗口——也许一些前 Humane 成员会在 X 或 Reddit 上发声。如果他们真的讲述更多内幕,或许能揭示科技叙事如何演变。眼下,这提醒我们无论在硅谷还是加密圈,真实的想法总比强行炒作更有生命力。

如果你正在打造 meme 代币,想想你的“原始定位”是真实根植于某种需求,还是只在追逐下一轮牛市?可以查看关于 Base 区块链 的资源来了解社区驱动的项目,或参考 平静科技原则(calm technology principles) 为更不侵入的 Web3 体验寻找灵感。也许,下一个大热的 meme 代币,正是能帮助我们稍微拔掉插头的那一个。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