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变化的加密世界里,要保持领先就必须理解生态与市场行为的转变。经济学家 Mary (@howdymerry) 最近在 X 上的一串推文揭示了当前的市场动态,以及为什么 Base 正在定位为区块链领域的成熟参与者。她曾在 Galaxy 和 Brookings 等顶级机构任职,她的观点对任何参与 meme tokens 或链上项目的人都具有参考价值。
Mary 首先指出,流动性资金已被挤出市场。这解释了她一直以来的观点:那些从一开始就被抬高市值的高 FDV altcoins 将很难吸引买家。相反,她看好小市值的、直接在区块链上构建的生产型资产,或称为 onchain 项目。这些项目通过去中心化应用创造真实价值,通常也包括那些通过社区吸引力而非初期炒作获得关注的 meme tokens。
她将此与 Solana 做了对比,后者被“工业化的 sniping 操作”主导。sniping 指的是在代币刚上线时由机器人和工具快速买卖,导致几秒钟内的 flip-and-dump 行为。在 Solana 上,代币常常难以维持上涨动能,尤其是那些 FDV 在 2500 万到 1 亿美元之间的项目——一个流动性枯竭、价格暴跌的“死亡之谷”。
高 FDV 的 altcoins 正在全面崩塌,使得像 Eclipse 和 Kadena 这样的项目显得更令人质疑。相比之下,Base 因其“institutional lindyness”而脱颖而出——借用 Nassim Taleb 的 “Lindy effect” 概念,意指经受时间考验的事物更可能持续存在。Base 凭借与 Coinbase 的关联以及对可靠基础设施的重视,在大玩家中建立了信任。
潜在的 Base 代币可能会吸引来自加密泡沫之外的买家,从而解决在高估值下寻找边际买家的问题。与投机性的 altcoins 不同,Base 对寻求区块链技术稳定性的传统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真正使 Base 与众不同的是其消费用户群,他们“仍然有能力去相信某些东西”。在充满玩世不恭的市场中,Base 的用户更有参与性和乐观性,这促进了 meme tokens 和 creator economies 等领域的创新。
谈到创作者,Mary 特别提到了 Base 的首席构建者 Jesse Pollak,他在过去一年多里一直在积极支持团队。尽管围绕 creator coins(与影响者或内容创作者相关的代币)有一些噪音,但他持续的努力正在见效。
展望未来,Mary 对 2025 年第四季度到 2026 年第一季度的“onchain 季”持乐观态度。这可能意味着小市值项目活动的激增,包括那些依赖社区和病毒式传播而兴起的 meme tokens。
对于 meme token 爱好者和区块链从业者来说,这表明生态正在向像 Base 这样成熟且充满机会的平台转移。如果你在构建或投资,请密切关注链上发展——像 Base 这样的 平台正在证明,可持续增长胜过短期炒作。
这一分析也与加密领域的更广泛趋势相符:具备强劲基本面的生态更能吸引长期资本。想了解更多关于 meme tokens 和区块链创新的最新动态,请继续关注 Meme I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