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renew
为什么像 Stripe 和 Circle 这样的金融科技 L1 实际上对以太坊是利好:驳斥 L2 已死论

为什么像 Stripe 和 Circle 这样的金融科技 L1 实际上对以太坊是利好:驳斥 L2 已死论

导火索:关于 L2 的挑衅性观点

大家好,币圈朋友们!如果你最近在 X(前 Twitter)刷帖子,可能会看到由 John Galt (@lurkaroundfind) 引发的一场激烈讨论。他在帖子中断言“L2 论已死”,理由是像 Tether、Stripe 和 Circle 这样的金融科技巨头正在推出自己的 Layer 1 (L1) 区块链来与以太坊竞争。他的逻辑是:既然你在处理的是像 fiat stablecoins 或 real-world assets (RWAs) 这样高度集中的资产,L2 解决方案所承诺的安全性并不重要——因为这些资产本身就是中心化的。

但等一下——来自 EigenLayer 的关键人物、圈内老将 Kydo (@0xkydo) 在他的 回复线程 中反其道而行,提出了不同观点。他并不认为这是 L2 的末日,反而认为这对以太坊是“最看涨的事情”。下面我们来拆解他的论点,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清楚,即便你是区块链新手也能跟上。

理解分化:抗审查性 vs 许可链

先说清什么是 L1 和 L2:把 Layer 1 当作基础区块链——比如以太坊——核心规则和安全性都在这层。Layer 2 则是建立在 L1 之上的扩展(例如以太坊上的 rollups),负责让交易更快、更便宜,同时继承基础层的安全属性。

Kydo 指出,区块链世界正在向两个极端分化:要么无限抗审查,要么完全没有抗审查。抗审查意味着没有单一实体可以阻止或篡改交易——这是去中心化的圣杯,确保你的资金和操作真正无法被干预。

人们常把去中心化看成一个光谱,认为可以有“足够的去中心化”。但实际上它更像二分法:如果一条链有能力进行任何程度的审查,那么用户、监管者和合作方都会把它当作中心化的来对待。这就迫使大家做出选择:要么全力投入像以太坊及其 rollups 那样不可阻挡的技术,要么接受完全许可的系统,由少数人掌控(正如这些新的金融科技 L1 所做的)。

这为什么重要?金融科技巨头推出自己的 L1 并不是在扼杀以太坊,而是在证明对一个真正中立、抗审查替代方案的需求。如果你的应用或代币需要在不受干预的情况下运行——比如用于 DeFi,或是那些挑战文化边界的 meme tokens——以太坊就是首选。

中间地带的挤压

Kydo 说得很到位,那些“中间地带”的链——比如 Aptos、Sui 或 Avalanche——正在被挤出局。这类链试图提供一些去中心化,但不彻底,结果落入了无人区:既没有以太坊那样的安全性和中立性,也不如完全中心化的方案在合规和效率上有优势。

历史也支持这一点。还记得 90 年代 AOL 的封闭互联网门户吗?随着开放网络的爆炸式发展,它们逐渐消失。或者那些试图模仿开源的专有软件,也无力竞争。类似的动态正在加速发生在加密领域:折衷型方案往往不敌两端的纯粹极端。

在 Kydo 的线程回复中,有人像 @FigoETH 质疑如果链不安全还用区块链做什么,建议直接用中心化方案比如 AWS 实例。还有人像 @0xtygra 认为,最终会是以太坊 L2(借助 zero-knowledge proofs 实现的大规模 TPS)和完全中心化的 L1 主导局面,中间地带会被边缘化。

对以太坊和 Meme Tokens 的利好含义

那为什么这对以太坊是利好?随着更多传统参与者以许可链形式入场,反而凸显了以太坊独特的价值:一个可信中立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构建而不担心被关停。这对以太坊及其 L2 上蓬勃发展的 meme token 生态尤其重要。meme 往往是讽刺性或挑战常规的内容,抗审查性确保它们不会像在中心化链上那样被轻易噤声。

对区块链从业者而言,这种二分化意味着应把精力放在以太坊的技术栈上以赢得长期优势。像 EigenLayer(Kydo 就在那工作的工具)之类的项目增强了 rollups 的数据可用性和安全性,使以太坊更强大。如果你关注 meme tokens,这样的格局支持那些由社区驱动、可病毒式传播且在扩展时不牺牲去中心化的项目。

像这样的讨论提醒我们:加密不只是关于价格——更是关于构建有韧性的系统。你怎么看?L2 论还活得好吗,还是我们正走向一个双重世界?在下方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更多关于这些趋势如何影响 meme token 世界及更广泛领域的洞见,尽在 Meme Insider,敬请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