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一直在关注 memecoins 和加密融资的疯狂世界,想必已经听到关于 Internet Capital Markets(简称 ICM)的传闻。这是一种新型的筹资思路——把你的创业想法从一开始就做成可交易的代币,而不是去向 VC 乞求残羹剩饭。像 Believe App(构建在 Solana 上)这样的 平台允许开发者通过类似 Launchcoin 的工具发起代币,任何人都可以早期买入、投机,甚至有可能大幅套现。听起来很革命性,对吧?但最近关于为什么 ICM 没有如预期那样爆发的讨论越来越热。
一个由 @MiyaHedge 发起、并由 @edgarpavlovsky 回复的 X 线程深挖了这场戏剧。Miya 抛出他们所谓的“blackpill”——那颗残酷的真相药丸,认为 ICM 的痛点来自于“选错了链”。这里说的是 Solana:一切都快得像超光速,持币时间以秒计,高频交易者占主导,氛围就是快速拉升、砸盘、重复循环。那是一种赌场心态,而不是基于信念的长期生态。项目被当作交易来对待,而不是长期建设的事业。
Miya 把 Launchcoin 指为这一轮的重大创新——把一切代币化,让“赌场”能进入私募市场——但他们认为这条路注定被错误的文化和框架所毁。他指出 Believe App 早期决定将代币定义为“non-utility memecoins”以规避证券监管——这是聪明地避开法律麻烦,但代价巨大。现在生态系统里充斥着不符合 VC 利益的项目,被诸如 “RIP VC” 之类的叙事毒化。一旦你把某样东西定位为玩笑,标榜“没有承诺,只有氛围”,想要日后把它翻转成严肃的股权就难上加难。
更关键的是:没人真正解决退出机制的问题。真正的初创公司以被收购或 IPO 为目标,把持有者的上行与这些里程碑捆绑在一起。但在这种 memecoin 设定下,若发生大额收购,创始人可能套现离场,而代币持有者却只剩下一个毫无价值的代号。Miya 甚至警告人们别买像 $CLUELY 这种如果以这种方式发行的代币。他们的结论是:ICM “死了(暂时)”,除非有人修复这些结构性烂摊子并推出真·靠谱的产品,为“数字版 Shark Tank”时代铺路。
但像 Dark Research AI 这类项目背后的 Edgar Pavlovsky 并不认同基础设施是主要罪魁祸首。在他的回应中,他反过来指出:真正的杀手是业内普遍存在的假设——认为加密世界里一切都是在等着被 rug pull。持有者、交易者、创始人,甚至朋友们不断地质问他什么时候会把自己的项目 Dark 拉走。这种疯狂而有毒的行业潜流才是拖累 ICM 的根本原因。
Edgar 认为这是一个社会层面的问题,修复起来会很痛苦,只有少数人会站出来。他正从一个艰难的起点自筹资金推进 Dark,目的就是要撞穿这堵“砖墙”。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要在一个充满怀疑的领域重建信任。
这场你来我往凸显了 memecoins 及更广泛领域内的核心矛盾。一方面,ICM 使融资民主化——任何人都可以早期支持一个想法,不再需要守门人。但如果不能摆脱 rug-pull 的偏执疑虑并合理对齐激励机制,就很难建立持久的生态。Solana 的速度是把双刃剑:对流动性非常有利,但也助长了 Miya 所警示的这种速战速决的交易者文化。
如果你是区块链开发者或 memecoin 爱好者,这场辩论是个警钟。或许解决方案要从更好的代币设计入手,把 memecoin 的趣味性与真实的实用性结合,或是文化层面转向长线持有。像 Believe 这样的 平台可以从第一天起就在品牌和机制上强调类股权的上行空间。社区方面?是时候放弃默认的不信任,支持那些能证明自身韧性的项目。
随着加密发展,ICM 确实有可能成为下一件大事——真正的互联网原生资本市场。但这需要像 Edgar 这样有勇气的创始人来带头。你怎么看?是技术在拖后腿,还是文化,亦或两者兼而有之?在下方评论分享你的观点,并继续关注那些正在涌现的 ICM 项目,说不定下一个月球票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