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renew

为什么 Pump.fun 通过 Bonding Curve 赚取了7.5亿美元:揭秘这款加密应用的神秘现象

嗨,meme coin 爱好者和区块链好奇者们!如果你最近刷过 X,可能会看到一条由 Nick Almond (@DrNickA) 发起的引发热议的讨论。他正在思考,为什么像 Pump.fun 这样被描述为“客观上很烂”的应用,却能通过一种叫 bonding curve 的机制惊人地吸金7.5亿美元。更有意思的是:为什么没有更多技术大牛争相开发类似的加密应用呢?让我们深入这场加密谜团,帮你理清楚!

Pump.fun 的热议焦点是什么?

首先,Pump.fun 是什么?它是建立在 Solana blockchain 上的平台,任何人都能创建自己的 memecoin——那些通常以玩笑开头、但有时价值暴涨的社区驱动代币。可以把它想象成 Dogecoin 或 Shiba Inu,但 Pump.fun 有个独特之处:它利用了​bonding curve​,这是一种智能合约机制,根据代币的供需情况以可预测的方式设定价格。随着更多人买入,价格阶梯式上升,这种机制为发行和交易数字资产增添了游戏化元素。

根据 Medium 解析 ,Pump.fun 在这条曲线上起始有8亿代币,全部售罄后(约86 SOL,Solana 的原生货币),项目会迁移到另一个平台 Radium。这个套路显然奏效了——轻松吸金7.5亿美元!但 Nick 的质疑也有道理:既然这个模式这么赚钱,为啥不是每个手握笔记本的程序员都蜂拥而至?

公众认知问题

XPeaceLandBread 在讨论中提到,最大的阻力来自公众的怀疑态度。当人们听说一款与 memecoin 相关的加密应用赚了7.5亿美元,第一反应可能是“骗子!”。加密圈因夸大承诺和时不时的跑路事件(开发者跑路套现)而声名狼藉。这种不信任让即便有才能的开发者也不敢轻易涉足,害怕自己的正经项目被当作炒作噱头。

Nick 也同意,他指出“数字不骗人”,但认知却会误导人。memecoin 本质上通常缺乏像 BitcoinEthereum 那样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去中心化金融或智能合约)的“严肃”应用场景。它们依赖社区热度和病毒式营销——在主流眼中,这远谈不上“靠谱”的应用基础。

这不过是伪装的赌博吗?

另一种观点来自 M⬡rgan Builds (@KuphDev),认为 Pump.fun 的成功类似赌博。bonding curve 创造了类似老虎机的刺激体验——抢先买入,期待价格暴涨,再大赚一笔。但并非所有开发者都想造出像赌场游戏一样的东西。很多人更想创造有持久价值的工具,比如 Filecoin 的去中心化存储,而不是短平快的发财项目。

这也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技术门槛之外,是否还有道德的考量?开发一个赚钱的应用是一回事,开发一个让自己自豪的应用又是另一回事。

技术与市场挑战

讨论还提到了实际困难。SubGanG (@j_subgang) 暗示,严肃的产品要面对更激烈的竞争和监管压力,这往往抑制创新。同时,Vinay (@leashless) 指出,技术本身已不再是决定因素,市场份额和时机才是关键。Pump.fun 抓住了 Solana 上的先发优势,但在如今高度饱和的市场中复制成功可能更加艰难。

还有个有趣的点来自 Kp @KpOnCrypto:Pump.fun 糟糕的用户界面(UI)可能是刻意为之或外包的,用户反而更倾向于第三方前端比如 Photon 或 Bullx。这表明应用的盈利并不依赖于光鲜的界面设计,而是依靠其底层机制——有时候,赢的是数学,而不是设计。

为何更多人没开始做加密应用?

那为什么应用开发如此缓慢?原因综合如下:

  • ​认知偏见​​:围绕 memecoin 和快钱项目的污名吓退了严肃开发者。
  • ​复杂性​​:在 Solana 等区块链上开发需要特殊技能,Surf.dev 也指出从零开发成本远高于使用公共库。
  • ​风险​​:监管不确定性(如中国2017年禁止加密资金募集)及市场波动让人望而却步。
  • ​动机​​:并非人人都想造“赌博应用”,Nick 和其他人对此深有体会。

这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对区块链从业者来说,Pump.fun 的成功是一把双刃剑。它表明创新的金融机制如 bonding curve 能释放巨大价值,特别是在 memecoin 领域。但它也暴露了行业缺少既能平衡道德又愿意尝试的创造者。如果你是开发者,也许是时候思考自己的加密应用了——别忽视设计好曲线的力量!

Meme Insider,我们持续关注这些趋势,助你保持领先。有关于 Pump.fun 或 bonding curve 的想法?欢迎留言分享——我们期待听到你的声音!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