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区块链爱好者们!如果你最近刷过 X(原推特),可能注意到关于 Hyperliquid 的热烈讨论,这是一个正在引起关注的区块链项目。一条来自 Tobias Reisner (@reisnertobias) 的推文引发了不少质疑和好奇。让我们拆解一下,看看这所谓的“狂热”背后到底是什么。
怀疑者视角:Hyperliquid 只是“换汤不换药”?
在他于 2025 年 7 月 31 日发布的推文中,Tobias 对 Hyperliquid 的热情泼了一盆冷水。他认为该项目并没有带来任何创新:
- 它只是又一个 L1(第一层区块链)。
- Project X 只是另一个去中心化交易所(DEX)。
- kHype 和 stHype 只是另一种流动性质押代币(LSTs)。
- HyperLend 只是另一个借贷平台。
- Liminal 只是另一个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
- Felix 只是另一个抵押债仓(CDP)。
他的结论是:“Ngmi”(加密圈俚语,意为“注定失败”)给 Hyperliquid。真是狠评!这直言不讳的观点引发了热议,评论中既有认同,也有调侃和辩护。
社区反应:是噪音还是创新?
这条讨论迅速变成了激烈的辩论。一些用户,比如 joke_is_here,认同 Tobias 的看法,指出 Hyperliquid 功能的重复性,但同时提到一些可能的亮点,如“commodified perps、unit markets、USDHL 和 Liminal”。而一条来自 Wachit0Rico 的回复配上了一个意大利面条覆盖着人物的梗图,配文“Voy bolinga y poseído”(西班牙语,意为“我疯狂且着魔”),为讨论增添了幽默感——或许暗示这波狂热的混乱?
另一方面,支持者 Dan Rysk 感谢 Hyperliquid 专注于应用和用户驱动的增长,并引用了自己的讨论串。他认为该链的成功源于真实的收入和流动性,而不仅仅是另一条 L1 链的故事。还有像 FELIX 这样的用户担心其中心化账本和缺乏全代码审计,暗示多签热钱包中用户存款存在风险。
Hyperliquid 究竟是什么?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Hyperliquid 自称是“承载所有金融的区块链”,据其官网介绍,旨在将项目、价值创造和资产交易整合于高性能链上。但 Tobias 的批评触动了 DeFi 社区的神经——我们看到的是实质性的创新,还是旧瓶装新酒?
为了解释清楚,我们先看几个术语:
- L1 区块链:区块链网络的基础层(如以太坊或比特币),负责处理交易和智能合约。
- DEX:无需中介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由智能合约驱动。
- LSTs:你质押加密货币后获得的代币,可用于其他场景以赚取额外收益。
- DeFi 协议:构建在区块链上的金融工具,省去传统银行的中介角色。
争论的核心是 Hyperliquid 的功能——比如 Project X、HyperLend、Liminal——是否真正有区别,还是只是跟风 DeFi 热潮。随着加密市场演变(据 维基百科 数据,DeFi 总抵押资产在 2021 年达到 1780 亿美元后有所下滑),项目必须突出重围才能存活。
我们的看法:是狂热还是希望?
在 Meme Insider,我们喜欢挖掘加密趋势中的混沌与趣味,尤其是在梗文化与怀疑论碰撞时!Tobias 的推文点出了一个合理担忧:加密领域充斥着相似的项目,缺乏真正创新的 Hyperliquid 可能会面临挑战。但正如 Dan Rysk 所言,其聚焦应用和用户增长如果执行得当,或许能成为颠覆者。
而 FELIX 提出的缺乏全面审计和中心化账本问题,是值得警惕的红旗。如果你是区块链从业者,务必关注 Hyperliquid 的后续透明度更新——这可能改变局面。目前社区意见分歧明显,判断“ngmi”还是“冲刺月球”还为时过早。
你怎么看?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咱们继续讨论!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加密资讯和 Meme 代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