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renew
为什么实用型代币难以为继:从 Jupiter 回购到迷因币路线的洞见

为什么实用型代币难以为继:从 Jupiter 回购到迷因币路线的洞见

在瞬息万变的加密世界里,代币可能在一夜之间飙升到数十亿美元估值,MeteoraAG 联合负责人 Soju 的一条推文在这场关于代币成功驱动力的讨论中掀起了新的争论。该 讨论串(发布于 X,前身为 Twitter)直截了当地指出:小打小闹的实用功能不足以支撑大盘代币。更合理的做法是先打造一个极其成功的业务——或者在准备好之前先走迷因币路线。

JUP/USD 价格图显示在引入回购后下跌

高估值代币中“实用性”的陷阱

我们来拆解一下。当代币市值达到数十亿美元时,诸如优先参与新项目或交易手续费折扣之类的特权就显得微不足道。正如 Soju 所指出的,这些特性会变得“无关紧要”,因为它们无法随着代币规模的扩大而成比例放大。想象一下:如果你持有的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的蛋糕的一部分,一点交易折扣对你的投资影响有限。

真正能改变局面的,是支撑代币的一个极其繁荣的业务。像 Binance 的 BNB 或新兴的 Hyperliquid 平台就是例子。这些项目不仅提供实用功能——它们还大举回购并销毁代币,减少流通供给,从而有可能推高价值。正如 Soju 生动描述的那样,“大肆回购该币”,即通过大量回购传递强烈的信心和良好的财务状况。

但即便是已有名气的项目也可能在这方面失足。以 Solana 生态中受欢迎的去中心化交易聚合器 Jupiter Exchange 为例。尽管其引入了回购——项目用营收在市场上回购 JUP 代币——价格图却讲述了令人清醒的故事。如推文配图所示,代币在回购宣布后出现了暴跌,暗示支持其高估值的基础业务并不够强劲。

为什么迷因币可能是最佳起点策略

那么,对于还没有达到 Binance 级别的项目来说,有什么变通办法?Soju 的建议干脆利落:“在你的业务足够成功、能变成收益分享型代币之前,就先做个迷因币。”

迷因币(由网络笑话或潮流激发、以社区驱动为主的病毒式代币)依赖的是炒作、梗图和社交流量,而不是承诺的实用功能。像 Dogecoin 或 Shiba Inu 这样的代币展示了这种方法如何在不必立即交付复杂功能的情况下构建庞大的社区和估值。可以把它想象成先把派对气氛炒热,再去考虑餐饮服务。

一旦业务成熟——例如通过交易手续费、合作伙伴关系或其他收入来源产生真实营收——就可以向收益分享模式过渡。这可能意味着把利润分配给代币持有者,方式包括分红、回购或 staking rewards。关键在于时机:不要过早作出过于宏大的承诺,否则当现实无法与炒作匹配时,你就可能让持有者失望。

给区块链开发者和投资者的教训

这一观点对迷因代币领域或更广泛的区块链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人都是一记警钟。对开发者而言,它强调了将代币经济设计(tokenomics)与实际业务表现对齐的重要性。若项目无法提供可持续价值,匆忙宣称“实用性”很可能适得其反。

对于投资者,则应超越表面特权去审视:这个代币背后有强劲的业务引擎吗?还是目前只是靠迷因热度在撑场面,有潜力日后演化?在 Jupiter 所在的 Solana 生态中,我们已看到类似模式——波动性高,但能长期生存的项目通常是把迷因吸引力与最终的真实世界效用结合起来的。

随着加密行业演进,这类策略可能会塑造下一波成功项目。不论你是把迷因币当作快进快出的对象,还是长期持有,关注业务基本面都至关重要。你怎么看——是否应该有更多项目从迷因币起步?到 X 上加入讨论并分享你的看法。

你可能感兴趣